我,台湾人,从小在国外长大,28岁随妻子定居上海,因为根在中国
发布时间:2024-04-18 19:18 浏览量:1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133位真人的故事
我是Alex,一名澳洲长大的90后华人,现定居上海。
小时候,为了给我一个轻松的教育环境,爸妈带我移居到澳洲。虽然身在国外,但爸妈一直教我说中国话、写中国字,不敢忘记自己的血脉在中国。
毕业后,我找到一份高薪工作。期间,我遇到了大陆妻子,我的人生轨迹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我和太太)
1992年,我出生在中国台北,家里还有一个小我5岁的弟弟。爸妈是做生意的,在我3岁的时候,全家移民到澳大利亚生活。
我们生活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南部的黄金海岸市。这里有明媚的阳光、连绵的白色沙滩、湛蓝透明的海水、浪漫的棕榈林、天堂农场,还有跳伞、冲浪等户外项目,是假日游乐胜地。
我从小喜欢音乐,6岁起就开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12岁就考过了钢琴十级。音乐是上天给予人类最美好的礼物,音乐也赋予了我敏锐、灵感,随时都能调节生活,获得快乐。
(我喜欢在音乐中放松自己)
当地小学生活是轻松愉快的。上课没有固定的座位,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位置随便坐。课堂气氛也很自由,老师会给我们讲故事、新闻、历史……大家一起讨论。
有时老师也会把小动物带进教室,同学们一起照顾、饲养,并观察小动物的变化和生长过程。每个教室都会有读书角,每天都会有专门的看书时间。
我们也几乎没有作业。偶尔会有一些实践,比如准备一段小演讲,学习做蛋糕,养一种小动物…… 所以每天放学我有足够多的时间玩耍,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跟同事一起去滑雪)
爸妈虽然都是年轻时来到澳洲,但他们一直保持着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妈妈在家基本都做中餐,从小培养我和弟弟的中文学习。
爸妈在家会和我们用中文交流,并教我和弟弟写中国字。他们经常刻意找一些国内的动画片、新闻和电视剧让我们兄弟俩看,以此提升我们的中文水平。
在澳洲,1-3年级相当于小学阶段,4-7年级相当于初中,8-12年级相当于国内的高中。考大学的成绩标准,要看11-12年级两年的综合成绩。
我从小比较听话,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2011年,我考上位于布里斯班的昆斯兰大学,选择了最好的化学工程专业。
(跟同事的日常聚餐活动)
布里斯班是座充满了文化印记的城市,汇聚了艺廊、博物馆、剧院和艺术空间的气息。
大学期间,我经常参加学校的乐团活动,也会参与社会的公益演出。慢慢我开始做音乐老师,给多个小朋友做钢琴、小提琴的私教,慢慢积累了自己的生活圈。
2015年,大学毕业后,我选择继续在音乐教培的路上发展。于是,我开了自己的音乐教室,因为有前期的人脉积累,课程预约一直都比较满。
当时一对一的私教课,一节课大约50澳币。后来又开设了一对二,一对三的小课堂,一年收入大约5万澳币。当时比较年轻,我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没有对人生的规划。
(我和弟弟)
做了大约2年,我发现自己的朋友圈、职业圈,不是家长就是小朋友,有点太局限了。关键,我对音乐的热爱逐渐减少。
曾经,当我想调节一下自己的压力,就会弹弹钢琴,拉拉小提琴。可当音乐成为我的主要工作,下班后就不想再碰这些东西了,因为我不想让音乐被生活所累。
想想自己苦读了四年大学,学了数一数二的专业课程,就这样浪费很可惜。因此,我想找一份专业对口的正式工作。
于是2017年,我在悉尼找到一份环境咨询的顾问职位。我主要负责环境领域的咨询业务、场地环境调查与评估、资料收集、现场记录等内容。
(2018年,我在新西兰旅游)
做了不到3个月,我就能很好地完成环境调查的现场工作,包括业主沟通、样品采集等,同时也看到了这份工作的瓶颈。我想凭专业找到一份更有价值的工作。
半年后,我跳槽到一家生产建筑材料的大型德国公司,任职项目管理工程师。我主要负责如何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流水线生产的管理,质量研究等内容。
公司有实验室,会研发一些新产品。同时,为了保证质量,会反复在实验室做测试。这份工作跟我的专业很对口,没有什么压力,做起来很轻松,一年大约8万澳币的薪资。
(我和同事的团聚)
一年后,我升任生产主管,管理10人的小团队。因为生产线是24小时运转,需要协调人员倒夜班,还要处理工作中的一些摩擦和突发状况。
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人员的管理。10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和想法。因此,我就尝试深入地去了解每个人的喜好,并和他们做朋友,也会尽量避免触碰他们不开心的点。
当把10个人彻底了解之后,我就可以更好地对他们进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有时,我有一些新方案的尝试,但有时会遇到几位干了20几年的老员工不配合。他们年龄比较大,讨厌被我这个年轻人指手画脚。
(我的办公桌)
为了树立威信,我会跟他们谈心,并让他们讲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我利用两三个月的时间,请专业人士帮他们做培训,来解决他们吐槽的工作烦恼。
渐渐地,我就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他们觉得我还不错,是第一个愿意为他们花时间,解决实际问题的主管。
需要改善的工作,我也不会直接命令他们应该怎么做,而是提出建议,找几个人一起参与。让他们自己寻找最好的操作方式,慢慢的他们会自己尝试改善做事方式。
在这份工作中,我薪资也提升到十几万,更重要的是我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快速成长。除了工作技能,我更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和人沟通、相处,并进行管理。
(热爱音乐的我)
2018年,在一次聚会中,我认识了太太。她是安徽人,是个漂亮、开朗又善解人意的女孩。她16岁来澳洲留学11年,毕业后在当地做过会计师、财务经理的工作。
我们在一起,她经常和我讲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以及家乡的故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慢慢了解了民乐、茶艺、书法、戏曲、棋艺等生动有趣的中国文化活动。最特别的要数中华戏曲,融合了文学、音乐、美术等形式,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令我着迷。
(我在悉尼的海边运动)
那时,她会在假期回国看望家人,每次也都会给我带各种礼物。有口味特别的糕点、各种茶叶、还有一些保健作用的茶饮。
爸妈都很喜欢她,认为她是个懂事的好女孩。2020年,我和太太在澳洲举行了婚礼。
5月份,我接到一家公司的人事经理的邮件,聘任我做澳洲市场的运营经理。
我这才了解到,这家公司在欧美、日本等市场的运营都很成熟。在澳洲也有网站,但货品都是从欧美运过来的,时效很慢。因此,公司正在筹建澳洲市场的仓库。
(2022年,我来到上海)
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机会,一方面,这家公司比较知名,市场相对成熟。另一方面,这是一个新团队,我是第一批人,机会肯定会更多,发展空间会更高,于是我接受了聘任。
最开始我主要负责运营的管理,就是从接到客户订单,到安排物流运输以及仓库的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入职后,公司安排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然后我就在工作中,一边操作,一边摸索学习。
当时团队有100多人,好在公司的管理机制、操作流程,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我又做过几年的生产管理,对工程项目的流程比较熟悉,做起来就相对很顺利。
(在酒店隔离期间的饮食)
当时正值疫情期间,每天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就是排查工作人员是否被感染,有没有密接,不能来上班要赶紧调班。这些工作耗时耗力,确实蛮头疼的。
我和太太会经常关注国内的新闻,并在国内的各大网站浏览中国的新鲜事物。看到日新月异的中国,我们开始考虑回国发展。
同时,由于疫情影响,我太太很久没有回国了,特别想念家人。我们反复讨论,2021年12月,我最终下定决心从公司离职回中国发展,对自己做出了新的职业规划。
(我在研究中国的乐器古琴)
今年3月,我和太太顺利回国,并选择了上海这座城市定居。不仅因为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机遇会更多一些,而且我想感受更多的中国文化。
上海的街道很有特色,尤其一些建筑保留了欧洲风格,更有历史感。而上海离太太的家乡也比较近,回家很方便。
来到大陆,给我感触最深还是疫情的防控政策。我们下飞机后,搭乘专辆防疫车到酒店隔离,每天有工作人员送餐、测体温、做核酸,每一环节都很严谨细致。
这跟在澳洲还是很不同的,当时那里最严重的时候,只要在5公里范围内,竟允许人们出门去跑跑步,做做运动,真是难以理解。
(透过小窗,看到了上海人的日常生活)
当时,在澳洲有一句话:“你如果身边没有被感染的人,那就代表你在澳洲没有朋友。”
我感觉国内政策特别好,说到做到,执行力特别强。而且民众都很配合,凝聚力非常强。
(感受祖国的园林景色)
我相信祖国,并听从一切安排,内心默默为祖国力量点赞。
期间,我和太太开始尝试通过自媒体平台做各种分享。我经常用流利的英语做视频,方便爱好英语的粉丝进行交流学习。
之后,我和太太回到了她的老家,见到了她的家人,并举行了中式婚礼。大家对我都特别热情,我特别开心,也非常感动。虽然第一次见面,但却让我有家的温暖感觉。
中式婚礼非常热闹。我们在酒店办了几十桌的宴请,有几百人才参加。仪式举行完之后,我和太太一个桌一个桌的敬酒。我酒量不大,差点把自己喝趴下,家乡人真是太热情了。
(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中国的魅力)
在澳洲,我们是在教堂举行婚礼,宣读誓词,晚上有单独的晚宴,大约也就三四十人参加。大家一起听着音乐,跳跳舞,相比中式婚礼,少了很多趣味性。
在国内生活了一阵子,我对大陆菜系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原来不同的城市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菜,口味相差也很大。相比西餐,我更喜欢口味丰富的中国味道。
我和太太一起去爬黄山,看着黄山的松树千奇百怪,而且扎根在悬崖峭壁上。雪白的云团像海浪一样在空中翻滚,登上山顶,仿佛走入了仙境,真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奇山”。
目前,我一边做着自媒体平台分享,一边等工作签办完,那时就可以正式在国内工作了。我也帮到了很多学习英语和去澳洲旅游、留学的朋友们,这让我感觉自己很有价值。
(我在国内生活得非常开心)
我本华夏儿女,承中华血脉,无论身在何处,中国永远是我的根,我的家。我很庆幸回到祖国的怀抱,并感受了热情。
在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我一定会好好把握机会,走出精彩的人生!
【口述:Alex】
【编辑:甯小丫】
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关注我们吧!@真实人物采访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