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60岁学跳肚皮舞,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发布时间:2024-04-19 02:59 浏览量:7
作者:芒来小姐
结婚前,我担心过一个问题:我妈性格一直很强势,万一婚后也干涉我的小家庭怎么办?
结婚后,问题消失了。我妈没有干涉我的小家庭,她很忙。我以前经常感到她在向我灌输焦虑,现在她还能反过来承接我的焦虑。
我和妈妈的关系突然从病态的母女关系,回到了正常的母女关系。
发生了什么?
60岁,跳肚皮舞
我妈刺激了我
先附上一张我妈近照。
我是什么时候知道我妈在跳肚皮舞呢?是从她报名老年大学,学了一年,修完礼仪、书法和中国舞之后,又去向一位老师进修舞蹈课。肚皮舞是她进修的科目之一。
知道这件事之后,我内心产生“四重波澜”:
第一重:羞耻。
60岁穿什么露脐装啊?
一群七老八十的阿姨露着肚皮扭腰,都不嫌丢人么?
这是搔首弄什么姿啊?你可是我妈,能不能端庄一点?
有一次,我听一位亲戚说,看见我妈穿着很短的裙子在广场上跳舞,火气“腾”就上来了,想好好训她一顿。
但我打不通她的电话,发微信约她吃饭,也没有回。
两个小时后,我冷静下来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咨询师大约都有一个习惯:遇事不决,探索动力学。
我向内探索愤怒的动力是什么,发现是羞耻:我感受到,我妈让我丢脸了,这份感受一度强到支配我的行动。
但我为什么会感到羞耻呢?为了找到原因,我揣着羞耻感观望她跳舞,继而产生了
第二重波澜:烦躁。
我妈每次见我,都非要给我看她跳舞的视频。出于羞耻,我一点也不想看,每次都只是扫一眼、敷衍地夸奖两句,可我的夸奖让她很高兴。
于是,我们陷入一个死循环:我越不想看她跳舞,敷衍夸奖;她越兴奋,更积极要给我看。
这种互动模式让我相当烦躁,甚至影响到我的日常情绪,每次见她,到家总要冥想一下心情才能回归平静。
当这种烦躁一次次出现、又一次次回归平静后,
我的内心产生了第三重波澜:佩服。
60岁的老年女性跳肚皮舞,虽然她从不诉苦,但我能猜到,她一定也经历过复杂的内心斗争。
可即使如此,她依然克服阻力,坚持每天早上6点起床,去广场上跳一小时舞。这样跳了大约一年,她成了那一带小有名气的舞蹈老师。“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她索性开了一个舞蹈班,每天早上带着二、三十人浩浩荡荡地跳舞。
某次回归平静后,一种佩服之情泛出来,并且不断在增长。得知她自学成了舞蹈老师,这股佩服之情爆发式增长。
我开始不再排斥看她跳舞的视频,并且产生了
第四重波澜:好奇。
为什么我妈能做到一个动作反复练习,非要练到最好?为什么她能每天清晨风雨无阻地跳舞?她哪里来的劲?
当我开始产生一个个好奇的问题,并渴望探索答案,就开始想要亲近她,和她相处多一点——而在这之前,我对她只想远离。
翅膀硬了,
子女想飞父母也想飞
不知道各位面对自己的父母,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心路历程:父母越是依赖你、离不开你,你越是想逃离、想独立生活。
同时,内心对这种“翅膀硬了”的念头感到愧疚,觉得辜负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种“分离焦虑”体验,时常贯穿一个人的青春期。而我更长,一直焦虑到28岁。当我妈开始上老年大学,我复盘内心四重波澜,发现这些堆堆叠叠的感受,是我结束焦虑必不可少的助力。
最开始的羞耻,其实反映出我妈对我的投射:她时常让幼小的我感受到,我给她丢脸了。
比如,走路驼背、笑声太憨、脑子太钝、吃饭不好看……
我的羞耻,很大一部分来自我妈过去对我的态度,并且我把过去积压的对妈妈的不满,透过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发泄:一直都是你说我丢脸,现在我终于找到机会说你丢脸了。
我之所以不太找我妈谈话,结束这种羞耻,估计也有想要继续“报复”我妈的原因。
而后来怎么又变得烦躁了呢?因为我沉不住气了,我妈的反应和我想象得不一样:她没有像我当年一样,因为给妈妈丢脸瑟缩自卑,而是大大方方继续跳舞。
这里面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
我妈之所以没有瑟缩自卑,也是因为我一直在夸她,而不是指出她的问题,这一点我比当年的她做得更好。
夸奖,哪怕只是出于敷衍,都会滋养一个人自我发展的部分。
我当时没有想到这个细节,所以花了很多时间调整心态。要是我早些意识到这点,可能就会更坦率地承认:其实我打从心底为她感到骄傲。
一方面,是因为发现妈妈真的挺有力量;另一方面也体验到:我这样虚伪地夸你、瞧不起你,你都能包容,一笑而过,你挺厉害的。
最后产生的好奇,是感受到我妈最关注的不再是我,她的控制欲消失了,强势淡化了,各方面都有所成长,这份成长承接了我的焦虑,使我好像也更有力量了。
我开始真的想要倾听她,想要知道她的心路历程,因为她的今天也可能是我的未来;她做得好的地方,也会帮助我活出自己。
一次偶然,我的好奇得到了解答:原来她的成长和我有关,大学毕业那几年,我打工旅行了一阵子,回来出了一本书,我妈很为我感到骄傲。
再深入探索这份骄傲,令我哭笑不得的是,原来我妈也经历了四重波澜:
羞耻:“不找工作跑出去浪什么浪!脸都被你丢光了”;烦躁:“别跟我说你又准备去哪里,我不想听”;佩服:“居然出书了,我女儿长大了”;好奇:“为啥你变厉害了?给我讲讲呗。”
我妈的心路历程可能跟我不太一样,但相同的是:
我们都在毫无自知的情况下,一前一后、礼尚往来地互相传递支持与力量,协助彼此度过分离焦虑。
(以前听妈妈说话会心烦,现在我和她有聊不完的话)
父母飞得更高,
子女看得更远
身边一些朋友,对我的体验挺有共鸣。
他们的父母也很投入热爱,他们对此的心情也很矛盾:嫌弃父母年龄大了瞎折腾,又骄傲他们这把岁数还能活出自己。
有位朋友的爸爸,70岁自学法律,要考律师资格证,而他的动力来源也挺有意思:他和朋友打牌,被骗了一笔钱,数额不大,朋友直接帮爸爸还了。但爸爸不甘心这笔钱打水漂,要考律师资格证给自己打官司,把这笔钱拿回来。
朋友说,他爸爸一直是个很“轴”的人,刚生孩子那会非要过来带孙子,没少和媳妇起冲突,他一直对爸爸的性格挺头疼。但当爸爸把这股“轴”劲用在发展自己身上,他就发现,原来“轴”也有“轴”的好,他挺支持爸爸考资格证的。
对比那些父母一心围着家庭转的朋友,这些父母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的朋友,家庭关系似乎都更近一些。我指的不是物理距离住得更近,而是内心更亲近父母。
其实答案也很明显:父母过度干涉子女的生活,就会把焦虑传递给子女,让子女不得不绞尽脑汁处理父母的焦虑;
而父母投入热爱,实现自我的二次成长,他们的焦虑和子女就有一定距离,甚至子女还能从父母身上得到一些支持。
爸妈的爱好对子女就像一剂中药,专治内虚,内调外理,让双方乃至关系都更加健康。
授人以渔,
才是真正的乌鸦反哺
总结来说:父母的热爱,是自己的救赎,也是子女的救赎。
结合我的四重体验和身边人的感受,我发现:父母有自己的爱好,
一方面,抚慰了分离焦虑,让子女可以名正言顺、较低愧疚感地离开父母:不是我想离开,是他们有自己的事要做。
另一方面,也搭建了更有力量的“精神脐带”,让父母在关注自己的过程中,实现二次成长,子女看到父母追求热爱,会感到自己也“好”了起来。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环:人格更成熟的父母,有能力建立更有深度的亲子关系。
可能你会想问:那怎么让父母投入热爱呢?
我和我身边朋友达成一致的是:
多跟父母讲讲你这一路怎么过来的,挑好的讲。
只要父母不反感,哪怕看起来反应平平,他们内心都会起波澜。
比如:你做了什么,领导给你升职加薪?你是怎么学习的,才成功上岸?你做到某件超出水平的事,关键元素是什么?
这些谈话内容会让父母真切地体验到:“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能飞了,我不用再像老母鸡一样护着TA了。”
很多父母会以此为契机,思考自己的人生还有哪些未竟事件,进而“老年叛逆”一把,下定决心把劲用在某件事上,好好钻研一番,让剩余的人生不留遗憾。
如此,我们能与父母共同成长,在自己的生活里找到轴心,在父母的生活里找到指南针。亲子关系,也可以“双向奔赴”。
作者:芒来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