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秦岭北麓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带

发布时间:2024-04-20 00:18  浏览量:6

关中是中华家园古老的天府之国,西安踞天府之央,是中国历史上13朝故都,亦是当今世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文之都。人与自然是两位作者,合作生产、合著历史。自然是人文发展的天然舞台。把秦岭北麓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带,是打造世界人文之都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关中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秦岭北麓基本情况

秦岭北麓所及范围,东西至省界,南至秦岭主梁,北至310国道和107省道,面积9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7%,涉及西安、宝鸡、渭南3市共15县(市、区)、82个乡镇、601个行政村。西安秦岭是秦岭北麓主体,面积56.92万公顷,占北麓总面积的58.6%,占西安市总面积的56.3%。宝鸡、渭南是秦岭北麓的“东西两厢”。“西厢”宝鸡面积25.57万公顷,占北麓总面积的26.3%,占宝鸡市总面积的14.1%;“东厢”渭南面积14.59万公顷,占北麓总面积的15.1%,占渭南市总面积的11.2%。

沟峪是秦岭北麓最独特的地貌类型,继而成为独特的生态与人文载体。自古以来,一直就有“秦岭七十二峪”之说。如果以有明显进深、长度1.5公里以上、流域面积100公顷以上为标准,以等高线地形图和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进行区划判读,结合现地逐峪一一校核数据显示,秦岭北麓大小沟峪302条,其中西安147条、宝鸡82条、渭南73条。其中,直接连通秦岭主梁的沟峪42条。从潼关到散关,在历史上形成了通达东南,连接楚地的蓝关道、库谷道,通达西南,连接蜀地的子午道、傥骆道、陈仓道、褒斜道。穿越秦岭的古代交通道路,也是连接南方与北方的国家道路,在保障国家统一,促进文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秦岭北麓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资源

秦岭北麓山势巍峨,雄浑壮丽,沟峪并联阵列,生物分层而居,生态系统完整,自然景观独树一帜,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秦岭是中国山水的封面,秦岭北麓则是秦岭的封面。秦岭是天然的国家版本馆,秦岭北麓则是核心版本所在。

一是生态资源富集。秦岭北麓林地面积81.5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84%,其中森林6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1%0秦岭北麓是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据不完全调查统计,秦岭北麓有种子植物1800余种,脊椎动物47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7种,国家I、II级保护野生动物79种,“秦岭四宝”齐聚北麓。

二是北方最美山水。秦岭北麓是最靠近南方的北方,山水相依,风景秀丽,秦岭主峰太白,天下险绝太华,典藏三皇骊山,帝都城廓终南,道教祖庭楼观,星罗棋布在秦岭北麓,造就黄河流域最美山水景观。已设立自然保护区8处、自然公园31处、风景名胜区8处,正在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根据有关资料推算,秦岭北麓年旅游人数约1.5亿人次,年综合收入1000亿元以上。

三是中华文化标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华胥、伏羲、女娲、炎黄二帝,皆与秦岭北麓接界。华山是华夏族群原生地,仰韶文化分布中心,中华文明地理标识。秦岭北麓育涵了千年帝都长安,成就了辉煌灿烂的周秦汉唐,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中华文明演进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四是关中生态根脉。秦岭是关中的靠山,为关中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在气候调节、水源调控、固碳释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秦岭北麓是关中的水塔,水资源总量约40亿立方米,占关中水资源总量的51%,是关中都市圈主要水源区。目前,秦岭北麓已建成各类水库114座,总库容量5.48亿立方米,是关中都市圈的生态命门。

五是“三生融合”前沿。秦岭北麓已经形成生态建设、生态文化、生态旅游、园林花卉一体发展格局,成为全省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和林业、文化、旅游“林文旅协同”发展的前沿阵地。始于楼观台的“天人合一”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大势所趋。

三、秦岭北麓需要转型升级、精耕细作

秦岭北麓是陕西生态空间的“白菜心”“油花花”,也是关中都市圈城乡居民共享的“香饽饽”。秦岭北麓违建事件后,各级各部门迅速整治“五乱”,依法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科学治理,促进绿色力量增长。在加强沟峪管控,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上进行了有益探索,生态系统产能(GEP)显著增强。但是,推进秦岭北麓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还需要登高望远,升级转型,精耕细作。

一是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精耕细作。秦岭北麓沟峪内原住民陆续向平原地带迁移,山林休养生息。然而,关中都市圈已聚集2500万居民,秦岭北麓的佳境美景是理想的假日休闲目的地。加上多条高速、国省道连通南北,进入秦岭北麓的交通流量增大、游客增多,生态环境风险、森林火灾风险增加。在秦岭北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要精耕细作。

二是要在生态治理机制上精耕细作。秦岭北麓是体量巨大、功能完整、产品多样的顶级生态空间。但受思想观念、知识能力、政策措施、管理机制、项目资金等因素影响,在生态治理上习惯于“一刀切”,缺少柔性韧劲。处理好三大生态保护区、三大国土空间、三条生态环境控制线关系,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需要在生态治理机制上精耕细作。

三是要在提升生态力上精耕细作。生态力也是新质生产力。多年来,加强保护修复,促进绿色面积增长,形成较大面积针阔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野生动植物纷纷回归故里。但海拔1500米下仍有陡坡“露地”,人工林纯林比重较大,森林群落和林分质量不高,生态空间产能并未完全恢复,从“浅绿”迈向“深绿”需要在生态保护修复上精耕细作。

四是要在发展美丽经济上精耕细作。秦岭北麓是陕西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类型最为丰富、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陕西发展美丽经济的核心区域。“三生融合”“林文旅协同”破题不够,优势特色不突出,且出现同质化、低效化倾向。要深度发现和充分挖掘秦岭北麓生态资源价值,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价值实现上精耕细作。

四、着力推进秦岭北麓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

秦岭北麓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要落实“保护优先”“三生融合”“林文旅协同”“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示范引领的原则,推行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制度保障的治理机制,努力建成山清水秀、宜居宜游、经济兴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样板。

(一)坚持目标引领,着力打造“四区”。一是培植绿色空间,厚植生态根脉,着力打造生态保护修复的样板区;二是精准识别空间特征,着力打造生态空间系统治理的先行区;三是突出中华民族祖脉品牌,挖掘华山、楼观台、太白山、古栈道文化内涵,着力打造中华文化标识核心区;四是发展美丽经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打造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示范区。

(二)坚持优化布局,着力营造“三区、百纵、多点”格局。从秦岭北麓多向空间维度出发,着力营造(1)“三区”——国家公园区、北麓保护区和外沿控制区(S107省道和G310国道以南)。(2)“百纵”——秦岭北麓302条沟峪。切合沟峪现状,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制订生态修复计划,靶向施策。(3)“多点”——重点峪口和社区建设。着力提升峪口社区生态环境,对标国家公园建设要求,改造入口社区设施,完善服务功能,提升环境质量,发展美丽经济。

(三)坚持多措并举,着力推进“七个建设”。一是建设具有“标杆意义”的示范窗口。楼观台是老子讲述“天人合一”哲理的地方。以秦岭国家植物园、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秦岭四宝科学公园为依托,建设秦岭北麓生态文明示范窗口;二是建设网格监管体系。全面提升资源保护、管控、培育、监测水平,加快网格化管理;三是建设沟峪保护修复体系。实行“一峪一策”,结合交通道路、人为活动、生态旅游等情况,以沟峪片区为单位,因地制宜确立保护与建设措施,促进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四是建设多样化精品旅游线路。打造“1+4+N'生态旅游模式——1个智慧网络管理平台、4个游客集散中心、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塑造美丽中国山岳型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五是建设各具特色的生态产业带。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谋划“三带”布局,即宝鸡特色种植带、西安多彩花卉园林带、渭南果林经济带。六是建设生态村镇美丽社区。以秦岭国家公园入口社区为重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村镇社区景观绿化提升改造,加快建设宜居宜游的森林乡村、美丽乡村;七是建设古道生态经济综合体。加强沟峪河道综合治理,依托古道文化资源,推动古道文化情景再现,促进古道生态人文景观高质量发展。

守护我国中央水塔和中华民族祖脉,首要任务、关键阵地,皆在秦岭北麓。西安领头奔跑,宝鸡、渭南奋力直追,三市协同给力,必将推动秦岭北麓率先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文/党双忍)

注:本文是在“弘扬秦岭文化 助力西安世界人文之都建设”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2024年4月19日于磨香斋。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