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位年龄加起来超过300岁的老人,治愈了我的年龄焦虑
发布时间:2024-11-02 00:13 浏览量:1
“朝气蓬勃的老年人,死气沉沉的年轻人,以及半死不活的中年人”。——这个最近很火的一个梗。“老年人退休金比还在搬砖的中年人还多,日子无忧无虑,当然朝气蓬勃了…”这不是揶揄,这是现实。
但把老年人生活状态好都归结于退休金高,中年人“半死不活”是做牛做马收入还低,也有点对焦不准。不妨放下“羡慕嫉妒恨”,去看看老年人的“活色生香”的生活底气在哪里?
财经观察站
你有衰老焦虑吗?
如果问现在的中年人尤其是中年女性,最大的恐惧和最大的诱惑是什么?十有八九都可能是衰老和抗衰。
我们看过太多人年老后,子女不在身边,老伴儿又先走一步,最后只剩自己一个人生活。时间和空间多得让人无措却无处可去,药片种类多到无法分清,常常吃错。一个人吃饭、睡觉,无聊又寂寞地捱过一天又一天。一位45岁的女性回老家,看到老母亲每天只吃两顿饭,而且只吃五分饱,问她为何这样?老母亲说,因为剩下的五分,要用来吃药……吃不完的药,不敢多吃一口的饭菜,以及无边的寂寞,成了一部分老年人真实生活的写照。
所以,一些中年人熬最长的夜,买最贵的护肤、保健品,拼命抗衰,即便这样还是难免陷入养老焦虑。
“80后”“90后”普遍压力山大。《2022中国95后女性压力洞察》报告的结果令人诧异,95后女性对于养老的焦虑,甚至已超过了健康(20%)、工作(11%)、婚育(10%)、社交(7%)。年轻得连个恋爱都没谈呢,就已经开始焦虑晚年生活了。
36岁的孙子向75岁的爷爷抱怨压力大,老了无法像他一样吃香的喝辣的,和老哥们儿自驾游,爷爷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一人工作养全家6口,但那不叫压力,都是动力。”老人邀请孙子跟他同吃同住一周,光是早上6点起床,然后去地里忙活一个小时就累惨了他。爷爷自己种菜、做饭,用手机学播音,还坚持在不到100人的直播间里讲历史故事,爷爷不用上班了,但他的每一天都有规划,有事儿做。孙子跟他体验了两天后,嘴里感叹“跟不上”,心里准备向爷爷学习。
有人一边焦虑一边前行,因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要干,日子要过。也有人选择暂时躺平,住进时下流行的“青年养老院”。一群年纪相仿的中年人,聚在一起喝茶畅聊、露营烧烤、撸猫遛狗、种菜浇花……主打一个怎么轻松怎么来。这是如今的中年人,最向往的生活。
镜头切换,场景转移,在一些大型的养老机构里,真正的老人们享受的晚年生活却更加热闹丰富、生活的气息也浓烈得多。比如在10月22日上线的公益微纪录片《学会老》里,正在养老的老人们,就把“老”这个字儿,写得非常动人有趣。
这部公益微纪录片叫《学会老》。由曾执导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他乡的童年》《第一人称复数》等多部热播纪录片的导演任长箴和前战地记者、作家、纪录片导演周轶君与泰康联合出品。
在该片中,48岁的周轶君以第三人称视觉,与40位老人对话,在认真聆听他们的人生故事,看见其当下生活状态时,周轶君开始反观自己,以及与她年龄相仿的中年人,慢慢与变老这个不可逆转的事实,达成了初步和解。
中年人老了,老年人正年轻
老有什么惧怕的呢?当你老了,不是自然而然就会炉火边打盹,摇椅上唱歌,以不变迎接变老的一切吗?
不一定。在《学会老》中,有一个很多中年人都不陌生的名字: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他的晚年,又是如何安享的呢?怎么安享都不为过吧?
2002 年,钱理群从北大退休,但他只是停止了教学工作,“人要从社会退出来并不容易,特别是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钱理群深知自己这代人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他与过去:老师这个职位、同龄人、家人和年轻的学生,一一告别。
但是,他“告别”的是过去的身份、地位,而不是他这个人。退休后,钱理群回归“纯真的自我”,回到了他一直向往的“生命的起点”。2015年,他和妻子一起来到泰康之家养老社区,他每天都会在院子里走走停停,用一种婴儿的眼光观察树,看不同的树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呈现出的不同形态;他跟随妻子,和其他老人一起参与到社区的各种活动中,他才慢慢发现原来日常生活中的吃喝玩乐都有文化、有讲究,而把日常生活提高到文化的高度时,就是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享受。
钱理群慢慢回到了“生命的起点”:回归童年,回归自然,回归家庭,回归日常生活,回归内心……最近9年里,钱理群以平均每年以 2~3 本的速度写作,共计500多万字。而在他的100本著作中, 2/3 都是退休后写的,其中,还有4本,是他给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作品做批注而诞生。当人生行至暮年,钱理群快马加鞭,完成了儿时的“儿童文学作家”梦。
应了泰康创始人陈东升的那句话:“泰康之家就是改变中国老年人对生命的态度,改变中国老年人的生活方式。”
改变中国长者对待生命的态度和养老生活方式,致力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方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泰康投身医养事业的初心,如今,泰康之家已成为中国养老领域的一张“金字招牌”,有约14000名长者,在这里开启享老新生活,为“老”赋予全新的含义。
86岁的郭莹每天游泳三四百米还不过瘾,经历了3次患癌、7次大型手术的冯家盛,每天清晨都会像百灵鸟一样高声歌唱,96岁的奶奶钮薇娜,给养老机构的老人们开设了宋词鉴赏课……
看完老人的生活状态,周轶君惊呆了也释然了,她说:“老年并不意味着全面衰退,它甚至可能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好的老年是主动的选择,是终身的学习。”
“老”,正在被重新定义
什么是老呢?是容颜不再,年龄这个数字噌噌上升,身体的灵活、大脑的敏捷被时间拽走了。这是所有人都回避不了的生命规律,但在这个规律面前,我们可以为“老”赋予新意。年纪大了,与此同时阅历也更丰富了,这也意味着更适合学习,主动学习,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老就有了新意。
《学会老》这部公益微纪录片,何尝不是在向一些认为“老了没用了”的老年人,以及焦虑变老的中年人现身说法——“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也是在传递一个越来越明确的社会现象:老年人并非社会、家庭的负担,反而是宝贵的财富。他们的宝贵,在于不瞻前顾后做自己,也向那些焦虑变老的中年人阐明:不开心的时候,来看看老了的我是怎么开心的。
在这里的老人们,也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正在焦虑的中年人,我们的社会正流行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是长寿时代,长寿人生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接受,且正在为“老”,赋予更丰厚的含义。
周轶君说,痛苦可能伴随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但这群年长者的选择,却证明了积极态度和乐观心态可以打败一切。身体和容颜的衰老无法避免,但心态可以永远年轻。
想让老年生活过得更年轻,离不开财富健康和身体健康,这也是中年人陷入养老焦虑的主因。
60、70年代的人靠政策,80、90就要靠自己。当下的老年人,收获了时代的红利。年轻时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很稳定,单位分房,退休后衣食无忧。他们有资本选择人生重来一次的新舞台,可居家幸福养老,可去养老机构抱团度余生,也可回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式自由养老。
想过上享老生活,就一定要提前规划养老财富,并且有一个健康的身心是基本的保障,与其焦虑,不如去健身,与其恐惧衰老,不如微笑迎接它。
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像钱理群那样在老年的时候卖掉房子,带着书本,把自己重养一遍。你也可以像一位80多岁的老人那样洒脱的说一句“去你的白头偕老,老子到死前都要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