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医疗企业看好中国市场

发布时间:2024-11-09 09:08  浏览量:1

本报记者 李 迪 田雨汀 张 健

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在本届进博会期间,国际医疗健康企业不仅带来众多黑科技、好产品,还表达了对中国医药市场十足的信心,纷纷筹划进一步本土化发展的举措。

图片说明:GE医疗推出的Max Apollo全链AI赋能PET/CT。(李 迪 摄)

多领域企业回应多样化需求
当前,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或残疾的第三大疾病,但其防治工作仍面临较大挑战。在本届进博会国际医疗器械公司GE医疗的展台上,《环球时报》记者看到一款“全球首秀”的融合人工智能的PET/CT设备,可提前10到15年发现阿尔茨海默病苗头,为早期用药延缓疾病进展提供了可能。
当前中国正面临人口结构性调整,女性初育年龄延后,对生殖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美国医药公司欧加隆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吴泽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们此次带来了帮助女性“治疗、保护、保存”生育力的解决方案,比如已在我国获批上市的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欣妈富隆”(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有助改善试管助孕结果。
此外,参展企业也看到了包括糖尿病、肥胖症在内的慢病患者的需求。丹麦生物制药公司诺和诺德共有4款创新药亮相今年进博会,其中3款用于治疗糖尿病和肥胖症人群,能够帮助肥胖人群进行体重管理,相关药物已于今年上半年在我国获批。
德国医疗器械公司卡尔史托斯中国区总经理阮琼告诉记者,参加进博会让卡尔史托斯得以展示前沿微创技术和创新医疗解决方案,并与本土伙伴深度交流,为其深化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发展奠定了基础。GE医疗中国副总裁、医学影像业务总经理陈金雷说:“进博会是一个非常好的高层次平台,能把我们最新的技术和产品介绍给医院等专业客户。”
“中国是医药创新的沃土”
谈到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多家外国医药企业都信心十足。吴泽发说:“中国是医药创新的沃土。”GE医疗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表示,从长远来看,在全球都很难找到比中国更好的市场。在这些强大信心的背后,是对中国市场的深入分析。
首先,需求日益增长。阮琼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高性能医疗器械的需求日益增长,这提供了市场机遇。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表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慢病长期管理理念深入人心。
其次,政策环境利好。周霞萍表示,中国鼓励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重视国民健康,持续推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吴泽发表示,中国出台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如优化审批流程、完善监管机制等,为医药创新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
此外,创新资源丰富。吴泽发表示,中国拥有庞大的临床试验资源和创新资源,包括一流的高校、顶尖的科研机构以及丰富的患者资源,为医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工业体系健全。张轶昊称,中国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健全的国家,拥有世界级规模和品质的供应链,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基础强大。
本土化发展是趋势
在外国医疗企业看来,对于未来在中国的发展规划,大致有三个方向。
第一,引入创新产品。周霞萍表示,诺和诺德将继续引入全球创新产品和治疗方案,积极分享在慢病领域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助力中国肥胖防治工作。阮琼表示,卡尔史托斯将推动国际先进的外科技术与中国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满足各科室微创外科手术需求。吴泽发说,欧加隆将加速把全球创新产品引入中国。
第二,提高诊疗质量。周霞萍表示,诺和诺德将携手伙伴,共同推动诊疗能力提升,比如搭建覆盖多个疾病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支持政府分级诊疗工作,帮助基层医院建立内分泌科室等。
第三,强化本土发展。阮琼表示,卡尔史托斯首个亚太地区生产基地已于去年落户上海松江,本土生产的首批样机已在今年进博期间完成首展首秀,未来将继续增加在中国的投入。吴泽发说,欧加隆将深入研究中国本土疾病流行病学和临床诊疗实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医学证据。张轶昊表示,GE医疗注重供应链本土化,将继续加强与中国供应商的合作,解决医疗器械国产化难题,填补全球供应链短缺。

标签: 医疗 周霞 吴泽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