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经济观察|“网红”城市纷纷出圈,如何激活“长红”动力
发布时间:2024-04-17 18:06 浏览量:1
根据2023年中国旅游市场分析报告显示,全年国内旅游市场高潮迭起、活力满满、强势复苏。淄博、榕江、西安、南京、哈尔滨、成都、沈阳等城市纷纷“出圈”,尽管这些城市的“出圈”过程各有不同,但其共性是给游客以多元化、全方位城市体验。每一个火热“出圈”的城市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城市的文旅产业情况、资源禀赋、政府服务导向、市场成熟程度、社会关注度等成为城市能否“网红”的关键要素。
“网红”城市“出圈”是面向新时代城市发展的社会实践
“网红”城市发展不同于传统城市,其特质是由多个“网红”标签构筑,是线上空间与线下空间的融合体和利益共同体的综合作用。在“网红”城市形成过程中,“网红”原因、热度持续情况与城市发展定位等都会影响其“网红”程度和效度。从城市传播视角切入,“网红”城市呈现为媒介与社会的深度交融,在网络媒介环境中城市、媒介与人之间建立连接,进而不断增改物质空间、扩充精神空间、拓展关系空间,进行文化生产与再生产,提升城市“可见性”,进而引发“舆论热度”。其“出圈”形态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类型。
第一类具有鲜明风景特质。依托于互联网时代论坛、博客的兴起,在图文大范围流行下,如丽江、桂林、西藏、三亚等以风景名胜著称的旅游城市成为“网红”城市。这些城市以鲜明的风景特质、独特的景区景点吸引游客关注。
第二类具有区域性综合实力特质。其城市自身各具特色,如成都的舒适安逸,西安十三朝古都的文化价值,重庆的义薄云天,且城市自身也诞生许多“网红”景点,使其具备成为“网红”的潜质和魅力。
第三类具有讲述与传播特质。随着科技发展,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宣传,一些城市借助图文和短视频的赋能以此吸引游客注意力,推动游客参观热门城市或热门旅游空间。短视频高互动、强社交、移动性等特点调动了受众讲述“城市故事”的积极性。如长沙,通过“有趣”体验,实现“网红”地标的形成。
第四类具有情绪价值共鸣特质。随着旅游门槛逐渐降低,依托于人民对精神追求和自我满足的需求增高,城市已不再满足于宣传“吃喝玩乐”,而是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美誉度,加速整体旅游环境和服务提升。依托外部网络空间流量加持而产生人地关系重塑的化学反应,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寻找城市与自身所产生的共振。淄博与哈尔滨同属于这一类型,凭借真诚打动游客,获得更好反馈。
新时代“网红”城市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诠释,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其遵循的铁律是“人民至上”,不断传递城市品质。
让“网红”城市变“长红”才是面向未来城市持续发展的深远议题
“网红流量”的优势是能够迅速关注到一座城市,但“网红”城市实现“长红”的“留量”,不仅是提高服务质量等浅表性问题,更需要的是通过城市治理改善营商环境,通过“流量”的“走红”过程对城市增强信心。
首先,“网红”城市持续发展要激活“长红”动力。城市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主要空间载体。“网红”城市如何从阶段性“流量”转为持续性“留量”,构建高品质城市是关键。在流量时代,城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对效率和规模的追求转向对城市发展品质的关注。城市的未来就是要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品质之城,追求高效的服务性、敏捷的响应力、广泛的包容性、和谐的共同体,最终实现亲善的人际关系,保持持续“留量”。通过关注人们的需求,用真诚的态度、主动的服务、专业的营销,在城市治理实践中诠释政府的务实性与专业性,将“网红”光环转化为可持续的流量变现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将“网红流量”转化为真正的城市竞争力,使城市更加精细高效,让城市更加聪明、智慧,进而确保持续“留量”才是解决之道。
其次,“网红”城市持续发展要汇聚“长红”活力。一方面,从“网红”城市发展中可以看到,“网红”是方式而非目的,需要政府“有为而治”,让城市“经得起远眺”,更“耐得住回味”,需要城市精耕细作,让城市散发更多的“吸引力”和“活力”。另一方面,借“网红”之势,政府积极作为,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通过多部门的联合行动与全民的配合参与,促进城市整体向善。同时,还要给游客更舒适的旅游体验,给市民更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善,实现民众的需求和愿景,让城市治理品质更高,以“流量”效应带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各个环节,借势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这应是“网红”城市追求的“留量”远方。
最后,“网红”城市持续发展要专注“长红”潜力。“网红”城市的发展反映的是地方城市品质与营销的觉醒。一是通过对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等多种资源系统整合,找到符合自身城市规律的发展路线。二是通过树立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吸引更多可用社会资源推动城市良性发展。一方面,“网红”城市的塑造不仅希望短期内吸引游客,更希望于长期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网红”城市注重“关注”与“分享”价值,其本质是吸引更多公众注意力与关注度。而“关注”“分享”背后是人、财、物的流动,借此获得更多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关键性发展资源,凭借“出圈”效应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延伸,集聚优质要素,增强经济活力,使之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从而在城市竞争中获得领先优势。从这个角度看,注意力就是生产力,用“网红”身份占据“网络”,实现真正“长红”,最终赢得“留量”。另一方面,“网红”城市发展因短时间内涌入大量游客而对市域社会治理和文化彰显提出挑战。因而,“网红”城市不应只关注城市经济发展,还应关注市域社会治理和城市文化符号,如未能与时俱进谋划布局,未能在热度之后形成核心吸引力,“流量”过后很容易被遗忘。说到底,保持持续“留量”的核心是对城市核心吸引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深耕。
总之,“网红”城市的表层逻辑是注意力经济,但其背后深层逻辑是城市竞争的新模式。处于新发展阶段的城市要获得竞争力,需要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多维度入手,才能使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城市生活的高品质提质升级、市域治理的高效能温度可感。(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