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觅柳色

发布时间:2024-04-18 08:00  浏览量:4

▌户力平

春日漫步,柳树吐绿,繁花盛开,生机盎然。北京历史上有多处柳色胜境,如西直折柳、疏柳晓烟、柳堤春晓、亦园新柳、柳荫龙舟、柳屏叠翠、沙河春柳等,曾是人们春日赏柳的好地方。

什刹海柳色

什刹海垂柳

◆西直折柳◆

“小燕京八景”之一,“西直”即明清时北京内城九门之一的西直门,其城门外西北侧有长河,北起颐和园昆明湖南端,经高梁桥至西直门,入护城河。沿河两岸绿柳密如帘幕,每到初春时节许多人到此看柳,故民间有“天坛看松,长河看柳”之说。

远在明代,便有文人雅士于初春时节,出西直门到长河、高梁桥一带踏青赏柳。文学家、吏部郎中袁中道到此赏柳后,即兴赋诗曰:“一泓春水疾,十里柳风和。香雾迷车骑,花枝拂绮罗。半年尘土色,涤浣此清波。”而万历年举人王应翼也曾到长河赏柳,有诗赞曰:“湾堤春暖柳丝齐,莺撒柔声马撤蹄。几道艳光红紫过,落花香被绣裙携。”

人们不仅到此赏柳,还有“折柳”之俗,就是把新发芽的柳枝折来,编制成柳环,戴在头上或赠与亲朋好友。因古代柳枝有“鬼怖木”之称,被视为除恶避邪之祥木,故折柳、戴柳,以祈平安、吉祥。

清乾隆十六年(1751)修建清漪园(今颐和园)之后,为了往来于皇城和西郊园林之间的方便,在治理、扩展长河的同时,又在两岸广植柳树。乾隆帝曾赋诗赞美长河沿岸的风光:“长河雨后波增涨,趁爽平明好进船。柳岸忽闻嫩簧响,始知复育化成蝉。”

◆疏柳晓烟◆

“万寿八景”之一,“万寿”即京西古刹万寿寺。清乾隆八年(1743)方丈明鼎从万寿寺内外的不同景致中列出“八景”,并以诗赞之。其“疏柳晓烟”指寺院外自西向东而流的长河两岸,阳春时节柳芽初萌,枝条稀疏,黎明时分的雾气自水中袅袅升起,远远望去,仿佛被青烟所笼罩,别有意境。其诗曰:“一带参差绿,千条影倒垂。轻烟笼晓月,清露浴新曦。波动艇争出,径深客到迟。孤筇神正旷,淡荡豁双眉。”此后,多有文人墨客寻游于此,赏柳观景,且以明鼎“疏柳晓烟”元韵唱和,诗作达十余首。清汉军旗人甘运瀚诗曰:“烟际丝丝柳,春来拂地垂。珠光流晓露,金色耀晴曦。晛(xiàn)啘(wā)莺啼早,翻飞絮起迟。自沾花雨湿,摇曳能低眉。”

◆柳堤春晓◆

“西涯八景”之一,“西涯”即今天的什刹海,因明代重臣李东阳久居于此,其号西涯,故称此地为“西涯胜地”,由此“西涯”成为什刹海的别称。“柳堤”指前海的堤岸,清时大堤宽约三丈,长约五十丈,堤岸上广植柳树,每至春季,环湖的垂柳婀娜轻舞,绽苞新芽。柳叶呈鹅黄绿,配以近处的碧水,远处的红墙灰顶的钟鼓楼,相互衬托,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李东阳曾赋《杨柳湾》诗赞曰:“沙崩树根出,细路萦如栈。垂柳隔疏帘,人家住西岸。”

明清之时,柳绿湖开,许多文人墨客信步柳堤,踏青赏景,吟诗作画。什刹海畔的恭王府曾为乾隆帝赐予宠臣和珅的宅院,同时作为乾隆十女固伦和孝公主与驸马丰绅殷德的居所。丰绅殷德也十分钟情柳堤上的景色,并赋诗:“半池鸭绿水,几阵柳丝风。缓步寻芳径,疑与桃源通。啼莺断还续,人在画图中。”诗句简洁、明快,颇富意境。

而今的什刹海畔,依然是绿柳成荫,春日漫步依然是一派生机。

◆亦园新柳◆

清代“大兴八景”之一,因广植柳树,也称万柳堂。清《日下旧闻考》载:“万柳堂在广渠门内,为国朝大学士益都冯溥别业……今其基周围一顷余,内有小山,即昔莲塘花屿也。”

冯溥,字孔博,号易斋,益都(今山东青州)人。清顺治三年(1646)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清史稿·冯溥传》有“溥居京师,辟万柳堂,与诸名士觞咏其中”的记载。

清代北京城东半部属于大兴县辖地,康熙二十四年(1685)成书的《大兴县志》将万柳堂列为“大兴县八景”之一,称“亦园新柳”。《诗·周颂》云:“亦服尔耕。笺:亦,大也。”“亦园”即大的园林。顺治年中进士秦松龄《亦园记》称:“先是京师崇文门外有隙地,广三十亩,在灌莽间,据东郊之胜。今相国冯公见而乐之,因刜(fú)除之,为园曰‘亦园’,又种柳竟园之广,建室五楹其中,曰‘万柳堂’。”

冯溥与许多文臣、名士经常在亦园举行雅集活动,“每游万柳堂皆有诗,聊以适夫性情”,由此也使该园成为清初京师首屈一指的私家名园。冯溥曾作《亦园土山成四首》首次吟咏此园,其第三首曰:“新筑土尚童,夏木不可栽。脱帽当赤日,安得松风来。虬(qiú)枝相蔽戏,如登舞雩台。明年多移植,务令绝纤埃。”诗题明确将此园称为“亦园”。刑部侍郎高珩寻游此园后,即兴写下《亦园记》:“万缕将披细柳,知浓阴行埒苏堤;数尺自出清泉,是神力驱成香海。”他将此处柳色比作杭州西湖的苏堤。

数年之后,该园转让给了仓场侍郎石文桂,遂建成寺院,康熙帝题额“拈花寺”,后园林胜景逐渐衰败。虽然补种许多柳树,但因疏于管理,终未再成景观。

◆柳荫龙舟◆

“通州八景”之一,清《日下旧闻考》载:“原通州城北五里有黄船埠河水潆洄,官柳荫映。永乐中设黄船千(十)艘,以其半轮往江南织造,俗名黄船坞。”清《潞河督运图》绘有黄船坞停靠多艘御舟,有“安福舮(lú)”“翔凤艇”“行春舫如意舟”等。

黄船坞实为漕运码头,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即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不久,主要停泊皇家御用船只,但是为了与普通码头分开,体现皇家的尊严,所以称为黄船坞,而民间仍然称为皇家码头。

在黄船坞内,绿柳低垂,柳荫下停泊着彩饰龙凤花纹的黄色船只多艘;河水清可见底,河床平整,鱼虾成群,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柳荫龙舟”。清代通州知州王维珍诗云:“柳堤飞絮白满天,低荫龙舟景缆牵。画鹢光摇波似縠(hú),流莺声细雨如烟。”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在此登舟,并赋《登舟》诗:“御舟早候运河滨,陆路行余水路循。一日之间遇李杜,千秋以上接精神。麦苗夹岸穗将作,柳叶笼荫絮已频。最是篷窗心惬处,雨晴绿野出耕人。”清《光绪通州志·山川》载:“黄船坞按黄船移置天津,今士人犹仍旧名。”因黄船坞在清代中晚期迁至天津,“柳荫龙舟”之景便逐渐消失。

◆柳屏叠翠◆

“顺义八景”之一,据《顺义史话》载:清康熙十三年(1674),顺义知县韩淑文主编《顺义县志》时,将县域内的八处景观列为“顺义八景”,其“柳屏叠翠”之景在顺义城东门外,即道路两边植有两行高大的柳树,如绿色屏廊。每年早春时节,柳芽初萌,由鹅黄逐渐变成嫩绿,串串柳枝在春风中婆娑起舞,层峦耸翠。那葱郁的绿柳与古城那沉稳的雄姿,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尚未进入顺义县城,就能感受到它的富饶、美丽和强大的实力。每至春日,人们纷纷出城门,沿大道而行,一览“柳屏叠翠”之美景。韩淑文赋诗赞曰:“三月韶华次地催,绿条袅袅拥城隈。莺啼陌上思独旷,好付风流醉眼开。”

至康熙末期,“柳屏叠翠”逐渐消失,故康熙五十八年(1719)知县黄成章修订《顺义县志》所列“顺义八景”中,已不见“柳屏叠翠”之名。

◆沙河春柳◆

“房山古城八景”之一。房山县城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初为土城,“墙高丈余,四周长四里有奇”。明隆庆二年(1568)知县李琮以“房山为京师首善之区,宜缮城以卫之”为由,“石采于西山,灰采于南阜”,筑建新城,翌年(1569)竣工。“城高三丈,石墙厚三尺,城墙总厚近二丈”,且以沙河环绕,遂沿河广植柳树。每逢初春时节,柳树染绿,好似一条绿色丝带围绕于城垣。此时已冰雪消融,河水环城流过,绿柳、蓝天和花岗岩城墙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历经400余年,而今房山古城虽消失,但尚有部分沙河故道可寻。其东沙河发源于白水寺山后芹菜沟,流经房山城北关、东关,在东大桥东折注入大石河。西沙河发源于迎风坡,流经房山城西关,向南注入马刨泉河。经过多年治理,沿河仍为绿柳所掩映,而最佳观柳河段为东沙河朝曦公园,有“东沙垂柳”之美誉。 (北晚新视觉供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