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最大的悲剧,不是儿女不孝,而是70岁后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发布时间:2024-10-28 10:54 浏览量:1
古语有云:“年年渐觉老人稀,欲别孙翁泪满衣。未死不知何处去,此身终向此原归。”
岁月匆匆,时光荏苒,曾经的壮年已成暮年,当我们渐渐老去,就会明白:苍天易老,岁月无情,现实残酷,最后回归的这段路并不是那么好走。
孔子《论语》有言:“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时光若梦,流年似水,人生犹如一场大梦。忽然之间,就来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在生活的迷宫里,兜兜转转大半生,如梦初醒,陡然间发现,曾经的青春年华已成过眼云烟。
老人有言:“耄耋之年意未完,人生奋斗仍不休。岁月沉淀智慧深,八旬老人更知愁。”
人到晚年的生活并非表面上看到的那样平静,实际上,年老体衰,疾病缠身,生活不再如昔日般美好。久经岁月磨砺,生活充满了艰辛与不易,回首间,才发现老年是如此的孤独与无奈。
有人说:“老年的悲剧不在于一个人老了,而在于他不再年轻。”
诚然。人到老年最大的悲剧,不是儿女不孝,而是70岁后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张升力老人和妻子今年都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了。他们一生恩爱,共同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风雨雨,养育了三个儿子。
大儿子在新疆,二儿子在南方,小儿子英年早逝。
自从,他们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无不是在思念小儿子的痛苦和煎熬中度过。
幸运的是,他与老伴一直相依为命,相互照顾,独自生活在老家,苦闷了可以相互安慰,相互倾诉,相互陪伴。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个人的身体都日渐衰老,现如今已经到了无法相互照顾的程度。
他们与儿子们商量,跟着儿子养老。因为有各种现实的原因,只能一家养一个。
面对儿子们最后的决定,张升力老人与老伴相拥而泣,泪如雨下。
张升力老人跟着大儿子去了新疆,老伴跟着二儿子去了南方。
人到了老年,被迫分开后,张升力老人,心中无比的孤楚,在大儿子家每天都是数着时间点过日子。
大儿媳妇帮儿子照看孩子,常年不在家,大儿子还要工作,每天早晨起来匆忙准备好爷俩的早饭,同时帮父亲准备一点午饭,出门后,直到晚上7点才回家。
张升力老人,在家中一整天除了电视里有人说话之外,就再也听不到人的声音,经常一个人开着电视,坐在沙发上睡着了。
老伴在二儿子家虽然有儿媳妇加上保姆一起照顾的很好,但是,也仅仅是饿不着,冻不着,依然没有一个说说心里话的人。
可是,为了儿子们的难处,老两口除了委屈自己,也无能为力。
曾仕强曾说:“婚姻有一个核心价值观,就是不仇富也不求贵,但求相惜到白头,把它归纳成一句话,叫做少年夫妻老来伴。
人少年是很短的。女人到七七四十九,男人到八八六十四,后面的时间都是做伴。你后面找谁做伴?谁都不愿意跟你做伴。”
一位婚恋专家指出,人类到年老的时候,不单单会有生活的需求,而且,还会有精神上的需求。
根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95%的老年人都希望能够有一个伴侣陪在自己的身边,并且,陪伴自己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正如,有句话说的好:“岁月悠悠,,少年夫妻共白头,老酒最香,老伴最熟,夕阳无限好,越老越难分。”
虽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有首难唱的曲。由于一些现实的原因,在儿女赡养老人的时候,老夫妻不得不分开生活。
但是,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老人孤苦伶仃地度过余生,对于这位老人来说,都是一种残酷,毕竟,人到年老的时候最需要的是身边人的陪伴。
为人子女,纵有现实生活的难处,但不要忘记这些道理:
一、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一老一小,如同珍宝。
二、门前有车不算富,家中有娘才是福。家里有车不为富,家有爹娘才是福。
王华美老人,自从她卧床瘫痪之后,就开始了被儿女们轮流赡养的生活。
她和老伴一生养育了四个儿女,大儿子在县城生活,二儿子在老家种地,小儿子和小女儿在大城市工作生活。
她每个月从大儿子家开始,一个儿女家赡养三个月,快到日子的时候,她就要与下一个儿女通电话,告知他们来接她。
所以,她一年当中,要经历从村里到县城再到远在几百里之外的大城市之间的长途跋涉,这期间,因为时间早晚的问题,难免要看儿女的脸色。
其实,原来的时候,她仅仅由二儿子和二儿媳妇在老家赡养,其他儿女每家每个月给二儿子家2000元钱。
然而,这样赡养了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因为一点金钱的问题,兄弟姊妹之间就有了嫌隙,二儿子一气之下不再要他们给的赡养费,也不自己一直赡养了。
所以,儿女们商量由每家轮流赡养,却都没有考虑到人老了被搬来搬去,来回折腾的辛苦和辛酸。
王华美老人,除了脑子是清醒的之外,其他地方都已经不太清晰,手脚已经不利索无法独立行走,耳朵挺好使的,但是说话已经有点含糊不清,很难与儿女们正常沟通交流。
那次,儿女们因为觉得每个月给二儿子6000元的赡养费有点多,而相互争吵起来的时候。
她在旁边听的清清楚楚,但是却说不出一句话来,最后着急的只好张着嘴哇哇大叫,才终止了儿子们的争吵。
其实,从内心深处,她是多么的不愿意像一个物件一样被搬来搬去,看到儿女们在孝顺时的表现,她的内心也无比的心痛和心寒,感到无比的悲哀。
现实生活中,在多儿女的家庭,轮流赡养老人也是减轻儿女负担的一种常见方式,如果儿女们都在农村,相隔的比较近,可能儿子们背着老人就能换过来。
但是,如果儿女们都不在一个地方生活,距离隔得很远,那么老人就会很受罪,甚至已经到了老人最后不确定的时刻,弥留之际,有的儿女也必须要求换到下一家,真的是悲哀又凄凉。
有句话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儿女要孝顺父母,要知恩报恩。父母养育我们长大成人不容易,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父母老。
有段话说:“人一晃就老了。人生苦短,生死之间,只隔闭眼与睁眼的距离,眼一睁,又是一天,眼一闭,一生就没了。半世父母恩情,一生难还,谁都会有老去的那一天,包括我们自己。千万经典,孝义为先。无数经典书籍,孝义最为重要,方能不负流年。”
在父母渐渐老去的日子,我们要记得及时尽孝不是与兄弟姐妹攀比,而是只为问心无愧:
一、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只有孝顺父母,才能解除忧虑。
二、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李树花老人,现如今已经卧病瘫痪在床八年了,大小便,吃喝都需要有人专门照料。
她在中年的时候,丈夫就因为一场事故去世了,留下她与两个儿子。
两个儿子都在家务农,大儿子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全年都依靠种地,养牲畜为生,膝下有两儿一女。
小儿子算是半个农民,因为,他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外面的各个工地上当包工头,带领一帮人干活赚钱。
当年,因为一个寡妇养育两个儿子,家里自然寒微。所以,小儿子一直没有娶上老婆。
最后娶了一个条件稍微差一点的,精神有点问题,不犯病的时候与常人无异,一旦犯病就六亲不认。
老年以后,由于小儿子家的特殊情况,她只能跟着大儿子。
大儿媳妇在六十一岁那年,突然得了急性病,没有抢救过来,去世了。
剩下她与大儿子的日子过的更加艰难了,大儿子后来身体也生了病,每天吃药,但是依然不能歇息,无法下地干活了,就在家里养猪,一样辛苦。
李树花老人有好几次,都在儿子面前掉眼泪,哭着说道:“你说我这是造了什么孽,要这样拖累你啊。为娘的心里苦呀。”
大儿子听了她的话,默默帮她把眼泪擦干,说:“娘,好好吃饭吧,有我在一天,你就不会饿着冻着,但愿我活得久一点。”
李树花,又歪歪嘴,止不住地哭了。这种辛酸和心痛,只有经历的老人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滋味。
《庄子》中曰:“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意思是说,人如果长寿,活得岁数太大了,会惹人嫌弃,甚至受到屈辱。其实,对于老人自身而言,可怜天下父母心,她看到自己拖累儿女,心中也是非常无奈的。
人生,有长有短,有人活到百岁,有人却英年早逝。其实,寿命长短,自有天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们只需顺其自然。
因此,虽然我们无法决定规律的发展,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年轻的时候,多善待自己的身体,为老年积攒一个好的基础。
二、老年的时候,适当运动,锻炼身体,保持好心态,尽量少生大病。
贾平凹曾说:“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其实,人生如梦,梦却不随人愿。人活得像天,有时一阵秋雨,一阵春风。
我们无法逃避的晚年,一切血雨腥风,唯有既来之则安之:
一、提前有所准备,尽量与老伴相伴到老。
二、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尽量不拖累儿女。
三、调整好心态,当现实无法改变,就安静接受。
终是,人生,唯有自度、自顾、自愈,方能自洽。
- 上一篇:107岁奶奶额头生出长寿角?
- 下一篇:张伯礼院士加入!真人秀《国医少年志》即将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