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患老年痴呆的人,多数有3个“共性”,占了一个,也尽量改正
发布时间:2024-10-29 09:09 浏览量:1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暮色中的长椅上,六十五岁的张明远望着远处嬉戏的孩童,眼神渐渐失焦。他摸着口袋里那张皱巴巴的便利贴,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回家路线:左转红绿灯,直走两个路口..."。
这已是这个月第三次在社区公园迷路,他不愿承认自己需要这样一张"备忘录"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作为一名退休建筑设计师,张明远曾在国内外设计过多座地标性建筑。他引以为豪的空间感知能力,如今却在一点点消失。妻子李芳注意到,他开始频繁忘记关煤气、重复购买相同的日用品,甚至记不清昨天的饭菜。
"张叔,又来散步啊?"隔壁王婶热情地打招呼。张明远愣了几秒,才想起这是相识二十年的邻居。这一刻,他内心涌起难以言说的恐慌。
李芳带着张明远去市三甲医院就诊。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刘教授仔细询问病史后,建议做一系列认知功能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张明远的海马体体积较同龄人明显萎缩,这往往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表现相关。
根据《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23年发表的研究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痴呆患病率约为6.0%。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2024年的追踪研究指出,生活方式、认知储备、社会参与度在疾病预防中起着关键作用。
"您平时喜欢运动吗?"刘教授温和地询问。张明远摇摇头,退休后他习惯宅在家里看电视,很少外出活动。
"您和老朋友经常联系吗?" 张明远又摇头。自从五年前搬家后,他几乎断绝了与原来邻居、同事的来往。
"您还保持学习新知识的习惯吗?"张明远苦笑,除了看看新闻,他已经很久没有接触新事物。
医院转角的花园里,刘教授向李芳详细解释:长期缺乏运动导致脑部供血不足,社交圈子过于狭窄使大脑缺乏刺激,不愿接受新事物则加速认知功能退化。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都会增加痴呆发病风险。
在医生建议下,李芳带着张明远开启了新的生活。他们报名参加了社区太极班,每天清晨与邻里一起习练。张明远逐渐爱上这种舒缓的运动方式,身体协调性也明显改善。
社区棋牌室成了张明远的另一个据点。麻将桌边,他重新找到了思考的乐趣。通过计算点数、判断形势,他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里结识了许多新朋友。
李芳发现丈夫对园艺产生了兴趣。他们的阳台变成了小花园,种植各类花草蔬果。园艺不仅让张明远保持手部灵活度,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也给了他新的期待。
街道文化站开设了数字设备使用课程,张明远在女儿鼓励下报了名。从最初连触屏都不熟练,到现在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与家人视频聊天,他的学习热情被重新点燃。
《神 经 病学前沿》杂志近期研究表明,持续的认知训练和社会参与可延缓脑功能退化。上海精神卫生中心2024年发布的指南强调,良好的生活方式干预应及早开始。
半年后复查,张明远的认知功能评分有所提升。刘教授欣慰地说,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确实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深秋的公园里,张明远正教几位新朋友打太极。夕阳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射在金黄的落叶上。口袋里那张写着回家路线的便利贴早已不见踪影,他的步伐比以往更加坚定。
《中华神经科杂志》的研究表明,规律运动能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促进神经可塑性。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则可降低抑郁风险,间接改善认知功能。
张明远的改变感染了身边更多人。他和李芳开始组织邻居一起晨练,互相督促、互相鼓励。社区里掀起了一股健康生活的新风尚。
街坊们常能看到张明远和李芳手牵手散步的身影。他们会在公园的长椅上小坐,看孩子们嬉戏,聊聊园子里新开的花,或是讨论下一次太极课的内容。张明远的眼神比从前更加明亮,仿佛岁月的阴霾被驱散,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
参考文献:
1.《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23年第42卷
2.《神 经病学前沿》2024年第15期
3.《中华神经科杂志》2024年第57卷
4.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研究报告(2024)
5.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2024版)
- 上一篇: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室建设方案
- 下一篇:这种“老年病” “盯上”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