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都应该懂点“医养通识”

发布时间:2024-10-31 11:17  浏览量:1

《医学通识讲义》能给医养相关人员带来多方面的启发:

1. 对疾病的认知方面:

- 疾病的潜伏性与早期预防:书中提到疾病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突然发现的,很多慢性病有很长的潜伏期。这提醒医养人员要重视老年人的定期体检和疾病早期筛查工作,不能仅仅根据当下的身体表现就判断老人是否健康。例如,一些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早期可能症状不明显,但通过体检可以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从而提前进行干预和治疗。

- 疾病的代偿机制:人体存在代偿机制,当某些组织或器官受损时,身体会调动未受损的部分来维持功能。医养人员应理解这种机制,在老人出现一些看似轻微的症状时,要深入分析其背后可能隐藏的问题。比如,老人出现轻微的食欲不振、体力下降等,可能是身体某些器官功能开始衰退的表现,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年龄增长的正常现象,要及时进行检查和评估。

2. 治疗理念方面:

- 支持生命的自我修复:医疗的本质是支持生命的自我修复。医养结合机构在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时,不能过度依赖药物和手术等治疗手段,而要注重通过营养支持、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老人提高自身的修复能力。例如,对于术后康复的老人,除了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外,还应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的干预,促进身体的恢复。

- 避免过度医疗:书中强调了医学的人文性,避免过度追求指标的正常化而进行不必要的治疗。在医养结合场景中,医养人员要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过度医疗给老人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负担。比如,对于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在控制病情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药物的使用种类和剂量,防止药物的副作用对老人的健康造成影响。

3. 对医患关系的理解方面:

- 有效沟通: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建立信任的基础。医养人员要学习如何与老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和担忧。例如,在为老人制定治疗方案时,要详细地向老人和家属解释方案的目的、过程和预期效果,让他们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

- 相互理解:医养人员要理解老人和家属在面对疾病时的心理状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要引导老人和家属理解医疗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让他们对治疗结果有合理的预期。例如,当老人的病情出现反复或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医养人员要耐心地向老人和家属解释原因,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对医养结合模式的思考方面:

- 多学科协作:医学是一个复杂的领域,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医养结合机构应借鉴医学的多学科协作模式,整合医疗、护理、康复、营养、心理等多方面的专业人员,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例如,成立由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团队,定期对老人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医养方案。

- 资源整合:医养结合需要整合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医养人员要了解不同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合理地进行配置和利用。比如,与周边的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通绿色就医通道,确保老人在需要紧急医疗救治时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同时,利用养老机构的设施和服务,为老人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日常照料。

5. 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方面:

- 职业使命感:书中强调了医生的使命是让患者活下去,医养人员也应树立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将老人的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要尽最大的努力为老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 人文关怀:医学不仅是科学,也是人文学科。医养人员要关注老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状态,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关爱。例如,为老人举办生日会、组织文化活动等,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让他们在医养结合机构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