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借教室到7层教学楼!青岛市老年大学成立40周年,32年教龄教师讲述发展故事

发布时间:2024-11-02 09:25  浏览量:1

11月1日,在青岛市老年大学书法高级班上,教师高篪正在为学生们示范书法写作。今年是青岛市老年大学成立40周年,而高篪已经在这里任教32年。作为市老年大学教龄最长的教师,他将书法作为自己毕生所爱,虽然已经76岁,但他仍在三尺讲台上奉献,同时也见证着学校的变迁和青岛市老年教育的发展。

老年大学教龄最长教师

高篪目前担任青岛市老年大学书法高级班的老师,共20余名学员,都是跟随他学习书法多年的学生。所以在这个班级上,高篪更多的是为学员们的书法精进进行指导。

11月1日下午,在书法高级班课堂上,高篪正一笔一画地写着书法,这一过程通过多媒体设备投影到大屏幕上,学员们能清晰地看到他的运笔。

讲台上的高篪,虽已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温文尔雅,整个课堂透露出一种高雅气质。

“学习书法第一要义是认真,并且还要动脑筋,想办法将眼睛看到的书法转化于笔尖上,再流淌于纸上,这是一个学、悟的过程。”高篪说。

高篪1948年出生,今年76岁,自1992年起在青岛市老年大学任书法老师,至今已经32年,目前也是学校教龄最长的老师。

他目前还是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的会员,青岛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在书法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书法家书10余载,接替父亲任教师

高篪说,他学习书法以及在老年大学任教,都与其父亲高小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父亲是青岛市老年大学成立时首批教师,他当时就教授书法班。”高篪说。1984年青岛市老年大学建校,当时高小岩已经是著名书法艺术家,后来任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虽然是书法名家,但他平易近人,将书法知识倾囊相授。“有学员向我们求字,我父亲常教育我,别人想要我们的字,是他们对我们的认可,我们应该毫不吝惜将字画赠予他们。”

“小时候,父亲从不逼我学书法,只是让我研墨叠纸,在他写字时帮他扶着纸。”在这样潜移默化的环境中,高篪对书法有了最初认知。“那时候我才七八岁,只有桌子那么高。”

后来,1964年,高篪到济南交通学校上学,学习汽车运营维修专业,上学时他就经常被安排办学校黑板报。1969年毕业后分到泰安工作,在工厂工会工作,厂区的宣传标语都由他来负责。“从那时起,我开始逐渐爱上书法,开始系统学习。”

“当时字帖紧缺,我就写信给父亲,他给我寄来字帖。”高篪说,后来他与父亲保持了长久的书信往来,每隔一段时间将自己写的书法寄回青岛,父亲为他批注、指正,再将练习纸寄回给高篪。

“节假日回青岛探亲也带着,有同事到青岛出差也托他们带回去。”就在这频繁的书信往来中,高篪的书法得到快速提升。

在长达10余年的书法书信后,1991年,高篪被调回青岛,他与父亲的书法家书才结束。到现在他还保留着当年与父亲的书信,厚厚一摞,每一页都有父亲用红笔做的批注。

1992年,高小岩年事已高,高篪就接替父亲,来到青岛市老年大学任书法课老师。“也算是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在这里,教学相长,在教课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学习。”高篪说,他既教了许多老年学员,也度过了自己的幸福晚年。

从打游击到专属的7层教学楼

高小岩、高篪父子伴随着青岛市老年大学的成长,也见证了青岛市老年教育的发展。

时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我国离退休制度的全面实施和广大老年人对健康老龄化与文化养老需求的不断增长。1983年,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山东省老年大学(建校初期称山东省红十字会老年大学,后改为现名)成立。1984年,青岛市委决定成立青岛市老年大学(建校初期称山东省红十字会老年大学青岛分校,后改为现名)。

1987年开始在市老年大学任教务处副处长的韩行让回忆,建校之初,因为条件简陋学校并无校舍,只能靠借教室进行游击式教学。

“莱阳路八号、海军俱乐部、中山路一号等这些地方我们都上过课。”韩行让说,当时每次上课前都要提前沟通好教室,准备好笔墨纸砚,上完课打扫完卫生他们再离开。

除了没有教室,他们的办公条件也比较简陋,“当时的办公地点是在太平路29号的一个狭小房间。”韩行让说,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办学热情高涨,白手起家,迎难而上。招收首届学员511名,开设了书法、国画、太极拳等5门课程。任课老师都是当时的社会名家,如高小岩、宋新涛等。

1992年,高篪来到青岛市老年大学任教,“经常到莱阳路八号、工人文化宫这些地方上课,一个班有30人左右。”高篪回忆。

经历了一年游击上课后,1993年9月,位于市南区仰口路的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竣工交付使用,在中心南侧一层安排校舍800平方米,开设课程增加到21门,编班学员达1400多人次,从此结束了靠租房办学的历史。

“之后,学校经历了两次扩建。1997年,新建了5层的教学楼,建筑面积有2000平方米。1999年9月建成启用。第二次是2004年,新建教学楼7300平方米,2005年竣工。”高篪说,后来校领导不断对学校进行修缮,新教学楼共7层,宽畅明亮,共有教室30余间,还设有多功能厅、体育活动室等,并加装了电梯,教学面积达8000平米。“学员们都说现在教学条件完全能和正规大学媲美了。”韩行让说。

“近些年,我们开设了油画、小提琴、无人机摄影、中国通史、国学、茶艺、中国传统香文化等课程,持续提升课程的内涵与层次。”韩行让说,目前学校有80余门课程,学员近万人。

“老年朋友在这里弹琴起舞,倾心翰墨,他们虽鬓发染霜,却常存进取之心。大家既提高了思想境界和知识水平,也丰富充实了晚年生活。”高篪说。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