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宣传 | “拿捏”老年人,为何成了短剧之“长”
发布时间:2024-11-02 09:31 浏览量:2
短剧的风,吹向了银发赛道。
《闪婚老伴是豪门》《闪婚50岁》《五十岁保姆嫁豪门》……最近,一系列以中老年人为主角、专为中老年观众打造的短剧异军突起,频频霸榜。这些短剧在俘获大批老龄粉丝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部分中老年题材的短剧成为爆款 图源:网络
有人对老年人沉迷霸总剧感到吃惊,“没想到被年轻人抛弃的甜宠剧被爸妈们‘接盘’”;也有人表示理解,“偶像剧里年轻人可以爱得死去活来,难道老年人就不配有‘玛丽苏’幻想?”;更多人对家里老人沉迷短剧感到担忧,“一看看一宿,看得头昏脑胀茶饭不思”“追剧半年充值4万元”,伤财伤心又伤身。
本是为年轻受众“量身打造”的短剧,如今为何成了“拿捏”中老年人的利器?对一些中老年人沉迷短剧,我们又该如何看待?
一
作为一种新兴娱乐形式,短剧最初以年轻人为主要受众,剧中的中老年角色也多是为烘托主角而存在的“绿叶”。不过,这几个月来,“中老年向”短剧爆款频出,不乏现象级作品:《闪婚老伴是豪门》上线后连续5天霸榜,在抖音平台收获超5亿播放量,超25亿讨论量;《闪婚50岁》有超6亿的话题量。这类短剧爆火,有其必然性。
“中老年向”短剧引发不少争议 图源:网络
“中老年人的娱乐迪士尼”,契合情感需求。
在主流影视剧里,中老年人作为主角的作品很少见,关注这个群体浪漫情感需求、在题材和叙事上都能做到适老化的更少。
中老年短剧则直击短板、填补空白:主角是中老年群体,主题大多是围绕“婆媳矛盾”“儿女孝道”“老年相亲”等展开。在这类剧情营造出的虚拟世界里,中老年观众看到了自身生活的影子,当剧中人得到了关爱与呵护,过上了幸福生活,他们内心是熨帖的,感到价值观获得了认同,情感产生了共鸣。
“1分钟一次反转”,给予即时满足。
短剧自身一些特点恰好切中中老年群体的观看习惯。比如,时长短、体量小,三五分钟一集,百十集一部,碎片化的形式适合他们利用零散的闲暇时间观看,随时随地想追就追。又如,短剧鲜少有复杂的叙事和烧脑的情节,简单直接易懂,看着轻松愉悦。
同时,短剧节奏快、反转多、冲突强,“一分钟完成重生复仇”“上集还是女保姆,下集成了世界首富”,“爽点”密集,给老年人带来即时满足感。
从左到右:《闪婚五十岁》《闪婚老伴是豪门》两部短剧的用户画像 图源:WETRUE
“广阔的市场蓝海”,供给百花齐放。
需求决定供给,供给影响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有研究报告显示,在其调研的1022名短剧和微短剧用户中,约半数年龄在40岁以上,60岁及以上用户占12.1%。可见,有钱有闲有需求的中老年群体,已经成为短剧的重要用户。而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21.1%,规模庞大。
短剧制作方和平台看到了“银发经济”的潜力,瞄准市场加大投入和推广,不断丰富供给,甜宠类、亲情类、逆袭类……满足多元化需求。有短剧公司甚至把公司愿景改成了“中老年群体的造梦师”,推动“类型短剧”快速崛起。
二
中老年短剧爆火,用户收获情绪价值,制作方和平台得到可观的流量和效益。按理说,这是各方乐见的共赢结果,但问题是,目前瞄准中老年群体的短剧不少存在粗制滥造、诱导付费等问题,套路重重,大有精准“围猎”的架势。
图源:交汇点新闻
剧情套路全,先惨后爽,吸睛引流。
不少中老年短剧只是用“熟悉的配方”套模板,人物刻画脸谱化、剧情设计套路化。恶媳妇、刁亲家、不孝子、黄昏恋霸总、恶毒小三争宠……故事情节同质化严重:要么围绕家庭伦理制造冲突,要么“先悲后喜,反转逆袭”,只有爽点的密集输出却不讲逻辑,只有情绪的各种堆叠而不顾常识。
雷同情节的反复呈现,可能加剧中老年观众的刻板印象,强化代际冲突、群体冲突的观念。有的老人分不清剧情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容易形成他们的偏颇甚至错误认知。
算法套路强,精准推送,停不下来。
很多老年人操作社交软件上的应用并不熟练,可能无意间点开了一部短剧,甚至只是相关广告,此后就会经常收到各种推送,一部接一部,沉迷在“换汤不换药”的故事里难以自拔。
这套精心“算计”要归功于强大的算法技术。有观点认为,在整个微短剧产业链上,真正掌握话语权的是平台方。目前来看,新用户首次“入坑”,老用户反复“入坑”,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依靠短视频平台的推流来实现。平台通过算法推荐系统精准“捕捉”用户喜好,自动推送口味相似的短剧,不断诱惑他们打开观看。
“霸总爱上我”的中老年版微短剧登上热度榜单
“氪金”套路多,环环相扣,防不胜防。
“我妈看短剧月消费六千多”“我爸追剧刷爆银行卡”……中老年人付费追剧被“收割”的话题多次登上热搜榜。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今年上半年消费维权舆情热点报告,直接点名短视频平台微短剧诱导付费乱象。
比如,以免费做饵。短剧前几集免费,但到了剧情关键的时候,就会来个“急刹车”,吊足胃口,引诱消费。又如,续费“无痕化”。一些短剧设置“默认勾选续费”,使用户在观看时自动解锁下一集,稀里糊涂地慷慨埋单。短剧里的营销套路一环套一环,中老年人对互联网叙事、支付规则又不熟悉,很容易被“算计”,一旦沉迷,可能会造成不小的损失。
三
中老年短剧爆火,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其中提到“发展面向老年人的文学、广播、影视、音乐、短视频等内容行业”。对短剧来说,中老年这条细分赛道前景可期,但任由套路横行必定走不远。
多出创新精品,少些浮夸雷人。
当下,人们对一些中老年短剧有争议,绝不是因为短剧的主角不能是中老年人,不能讲述中老年人情感故事,而是因为那些粗制滥造、悬浮“狗血”的剧情和表演使得作品低质庸俗化,令人不适。观众希望看到的是,能真正表达中老年人心声、触及中老年人心灵的作品。
对短剧行业来说,此时身处新事物的发展“风口”,更应沉下心来,坚守底线与红线,端正创作态度,打磨创作内容,在质量和创新上不断突破,为观众奉上更多精品短剧。
多些监管措施,少些套路收割。
“观剧的老年人并不了解免费渠道,所以他们也会有相对更多的付费行为。”这一行业分析从侧面反映出,老年人面对“数字鸿沟”,更容易“吃亏上当”。
监管部门和平台方面需加强监督管理,防止有些人以“硬控”为手段、以“收割”为目的,将手无节制地伸向老年人的腰包。比如,统一收费模式,强化告知义务,落实明码标价,优化自动续费机制。又如,像保护青少年一样保护中老年群体,上线追剧防沉迷系统,以及开发更适合老年人的短剧支付模式。
多些理解陪伴,少些偏执责难。
对父母刷中老年短剧,特别是那些“老年霸总剧”,部分年轻人表示不理解、不接受。其实,人人都有娱乐的需求,老年人也不例外。霸总短剧只是一种娱乐形式,年轻人看得,老年人也看得。在适度的范围内,年轻人应该尊重父母的刷剧自由,不过多干涉。
如果父母真的沉溺于短剧时,年轻人也应体谅,引导他们适度观看,更应反思自己。欲望的本质是匮乏,中老年人在现实中容易处于情感孤独、精神空虚的状态,于是沉迷于短剧寻求安慰。做子女的,应正视父母的内心所需,多一些陪伴与关爱,帮他们走出虚拟世界。
短剧可以“适老”,但不能“坑老”。行业自律、监管到位、“数字反哺”不能缺位……只有多方携手共同努力,中老年短剧才能健康成长,释放更多精彩。
作者:王婷
责任编辑: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