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价突破千元!得了“茅病”的国产羽绒服品牌,涨价合理吗?
发布时间:2024-11-08 22:59 浏览量:1
这届年轻人,已经穿不起羽绒服了。
马上要过冬了,打开电商app想买件羽绒服,刚打开心就凉了一半,怎么这么贵???
就连国产品牌的羽绒服,均价都到了1500元左右,给大伙看傻了眼。
一件款式像样的羽绒服,动辄就要花掉大伙小半个月的工资,是材料涨价了,还是商家更鸡贼了?
客观来说,两个原因都有。
首先要背这个锅的,是“二师兄”。
今年猪肉价格猛降,大家吃猪肉变多了,其他畜类禽类的需求自然受到了影响,像鹅、鸭在消费市场上都受到了挤压。
大伙不买了,养殖户自然缩减了养殖规模,再加上环保政策影响,这两年鹅鸭出栏数量下跌的很凶猛。
而鹅鸭的羽绒,正是制造羽绒服的主要原材料。
禽类的供应少了,自然就影响了羽绒的产量,企业成本增加,价格也自然上涨。
而且,2022年4月1日官宣的羽绒服新国标明确规定,取消原先的“含绒量”概念,改用“绒子含量”来表示羽绒服质量。
在外行人看来,两个词之间似乎差别不大,但实际上却不然。
如果我们把绒子拿到放大镜下观察,它就像是一朵蒲公英,从绒核延伸出大量绒丝,当许多绒子厚厚地堆叠起来,就起到了保暖的作用。
因此,如果一件羽绒服的绒子含量高,也就意味着它的质量更好。
但如果选用的绒子质量不佳,上面的绒丝脱落了,不仅保暖效果要大打折扣,还会出现恼人的“跑毛”现象,蓬松感也不好,虽然“含绒量”高,质量却未必优秀。
新规的颁布,无疑让羽绒服制造业少了“钻空子”的机会,必须使用更优质的绒子才能达到国标。
成本骤增之下,涨价也只能是必然选择。
当然,也不能把锅全都甩给二师兄和政策。
国产品牌羽绒服的溢价,近两年确实也明显增加了。
就连一向价格亲民的鸭鸭、波司登,也推出了单价超过5000元的高端产品线,直逼国际大牌北面和加拿大鹅。
8000块的大鹅,年轻人想尽办法找代购,三期免息也要买,买得是潮流和面子!
但看到5000块的波司登旗舰款,一大波网友却百般挑剔,直呼老品牌“飘了”,要“脱离群众”了。
难道国货品牌就不配卖高价吗?
背后原因很简单,也很无奈。
确实,面对国外品牌的服饰包包、化妆品,动辄几千上万的定价,不管买不买,大家对高价都能“欣然接受”,觉得人家“贵有贵的道理”。
可一旦换成国产品牌呢,价格稍微往上一提,你看大伙骂不骂你就完了。
好像“贵”成了外国品牌的特权,“价格亲民的老实人”就是国货的标签。
说出来可能会挨骂,但这就是实话。
是国货一贯的高性价比优势把大家惯坏了吗?
无论材料还是质量都不落下风,国货品牌跟国际大牌到底差在哪儿了呢?
其实,这也算是个历史遗留问题。
确实,上世纪80年代左右,第一批外国品牌涌入我国,产品涵盖了各大行业。
相比之下,咱们国内的制造业水平确实落后一些,产品质量跟进口的有差距。
比如耐克,从过去的明星代言再到黄牛炒作,再到奢侈品的定位,硬生生把一双运动鞋做成了“身份象征”。
几十年下来,国大伙心里早就形成了“耐克贵得理所应当”的认知。
“先入为主”的概念真的很可怕。
以至于到了今天,我们依然习惯性地认为,国外品牌就主打奢侈品,那就该配高价格,质量好不好反而不重要。
甚至这个品牌的某个产品定价稍低,唉,大伙也会觉得“实惠”,似乎是品牌的“让利”。
咱们本土的国货起步晚,前期发展大多是靠低价抢市场,要不然早就被进口产品挤兑没了。
然而,当大家习惯了以低价买国货后,很容易觉得国货品牌的定位就是“便宜”,一旦涨价反而像在“作妖”。
因此在大家的印象中,国货自然只配当低价平替,卖不上高价。
还有一个点不得不提,那就是品牌的“故事加成”。
举个例子,一块瑞士手表的标价远高于国产手表,不一定因为质量差距,而是因为背后有一套“工艺传承”“经典制表”的故事。
这段品牌故事,很容易让消费者着迷,甚至感觉花钱买的不止是手表,还附带着一段大伙虽然不懂、但听着很牛x的文化底蕴。
外国品牌靠“悠久历史+厚重故事”就能标上高价,而老国货则往往缺乏这种软实力,定价差距这不又进一步拉开了。
几十年的刻板印象是很难扭转的,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接受度,不是单纯基于质量,而是一种心理价位的锚定。
一旦某个品牌定位低价,之后就很难再突破,说白了就还是信任度和品牌的积淀。
老国货品牌想转型高端,就像一个小吃摊想要改装成星级餐厅,一时间确实很难让人心理上接受。
那国货就没有能打的吗,也不是没有。
就比如手机和新能源车这两个领域,现在已经有很多老外愿意为我们“国货”支付溢价。
说白了,只要你产品自身质量过硬,即使你没有品牌故事,消费者也会去帮你去创造一个能感动他们自己的故事,也就会有人为了情怀去买单。
脱离低价赛道的束缚“冲高端”,无疑是每一家国货品牌的愿景。
可如何才能让消费者“肯买账”,依旧是国货品牌共同面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