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秋冬季呼吸系统疾病高发,这份预防指南请收好!

发布时间:2024-11-12 18:07  浏览量:1

秋冬季呼吸系统疾病预防指南

入秋以后,气候干燥、气温渐冷、早晚温差大,人们在室内活动的时间增多,室内空气质量下降,所以秋季是呼吸系统的高发季节。通常情况下,呼吸道疾病由病毒或细菌等因素造成同时还会受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秋季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尤其表现为抵抗力较弱的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易因气温变化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非常必要。此时,呼吸道疾病就会乘虚而入,威胁人体健康。那么秋冬季节应该怎样防治呼吸道疾病呢?

常见症状

呼吸道疾病最常见的有两大类:

01

感染性疾病

02

过敏性疾病

感染性呼吸道疾病

感染性呼吸道疾病按照感染的发生部位可以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

1.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指人体的鼻腔、咽部、喉部的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流鼻涕、打喷嚏、咽痛,有些病人出现全身不适和肌肉的酸痛。

2.下呼吸道感染的部位主要是气管、支气管和肺部,包括气管、支气管炎症、肺炎另外也包括一些慢性疾病的急性加重。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细菌或病毒,临床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也有些病人可能会出现胸痛,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等。

3.呼吸道传染病是一类特殊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人体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SARS、甲流、新冠肺炎等。秋冬季也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在天气骤变的情况下容易发病,在人群聚集的场所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过敏性呼吸道疾病

常见的过敏性呼吸道疾病,主要包括过敏性鼻炎、咳嗽变异性哮喘、支气管哮喘等。

秋季的草花粉致敏性更高,是过敏性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且由于通风减少,室内尘螨、皮屑过多,秋冬季也是室内过敏的高发季节;秋冬季节干燥的气候和寒冷的空气也是过敏性呼吸道疾病发作的重要诱发因素。此外,过敏性呼吸道疾病和感冒常有相似症状和表现,均可能出现鼻塞、流涕、结膜炎等症状,应注意鉴别。两者关键区别在于病史和症状持续时间,感冒症状通常持续7至10天,过敏症状则可能持续数周或更长时间。

呼吸道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具体如下:

01

注射疫苗:

根据自身情况及时进行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疫苗的注射,最大程度的预防呼吸道感染。

02

避免去公共场所:

在呼吸系统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必要时戴口罩,避免被传染。如果身边有流感病人,应及时采取消毒、隔离等措施。

03

多喝水:

特别在秋冬季气候干燥,空气中尘埃含量高,人体鼻黏膜容易受损,要多喝水,让鼻黏膜保持湿润,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

04

增强免疫力: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加强运动,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提高抵抗力,酌情选择散散步、打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多吃蔬菜水果,多吃百合、梨、藕、白萝卜等润肺的食物。多补充优质蛋白,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合理地更换衣物,避免受凉,以免降低自身免疫力诱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发生。

05

注意居室通风,减少病原入侵:

秋季干燥多尘,各种病原微生物和过敏原可附着于尘粒,通过呼吸进入气道。应经常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每次通风时间15-30分钟。

06

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归来、咳嗽、打喷嚏、清洁鼻子后,要立即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如果家里有人有感冒,需注意隔离,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

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怎么办?

有发热、咳嗽、气短、喘息等症状时要立即到医院就诊,不要滥用抗生素,应自觉避免接触他人,积极配合检查治疗。一旦周围人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与其保持一定距离,主动提醒其及时就医。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科室概况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现有医生11名,其中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4名,硕士研究生5人,护士15名,副主任护师2人,开设普通床位34张,重症监护床位6张,设有普通门诊、专家门诊、戒烟门诊、肺结节门诊、哮喘门诊、慢阻肺门诊、肺栓塞门诊、呼吸慢病门诊。科室拥有肺功能测定仪、一氧化氮检测仪、电子支气管镜、无创及有创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高流量氧疗湿化仪等大型设备。对疑难重症及呼吸科常见疾病如重症肺炎、肺部真菌病、病毒性肺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难治性哮喘、肺心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大咯血、肺血管炎、肺癌早期诊断、胸腔积液病因诊断等多种疾病诊断及治疗有独到之处。开展了支气管镜检查及经支气管镜下各种介入治疗,开展支气管镜肺活检、支气管镜针吸术、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术、支气管镜吸取深部痰液等进行NGS检查,机械通气及高流量湿化氧疗仪等治疗;开展肺功能检查,包括支气管舒张试验,对早期肺气道病变、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价肺功能对手术的耐力和劳动强度耐受力等。

标签: 科普 疾病 预防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