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对保健食品胡说八道的文章
发布时间:2024-11-28 11:04 浏览量:3
在百度输入“保健食品”头条就蹦出这样一篇文章,标题是“老年人吃保健品有用吗?别再被骗!远离5类保健品,省钱又安全”。认为可以当成一篇典型的宣传保健食品消费知识的反面文章,于是,把它主要部分粘贴下来:
碰到这5类保健品要小心
有些网络上的文章,喜欢列举几种具体的保健品,告诉大家这些保健品根本没用,实际上面对品种繁杂的,品类众多的保健品,我们很难全面地列举出哪些保健品是有效的,而哪些保健品没有用,但如果我们碰到以下5种情况的保健品,希望大家能够擦亮双眼,真正分辨它们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1、能治疗,治愈疾病的保健品
很多保健品厂商对产品进行宣传时,会宣传自己的产品能够治疗疾病,甚至会出现一些“3到5天治愈某某疾病”等这样的字样,这样的宣传当然比宣传保健品只改善机能的作用更具诱惑力和煽动力,也会让很多不明就里的朋友上当受骗,但我们还是应该明确,保健品不应该是具有疾病治疗功能的产品,因此,如果有人告诉你吃了这款保健品就能够代替日常用药,那么这种保健品,我们还是应该慎重考虑。
2、没有正规批准文号的保健品
对于保健品,国家有明确的监管条例和法规要求,真正的保健品,必须经过申报注册备案,获得保健品批准文号以后才可以生产销售,而实际上是,市面上各种各样所谓的“保健品”,有很多并没有真正的批准文号,而是采用打擦边球的方式,以普通食品,甚至是没有任何标识的情况下,就宣称自己的保健功能甚至是治疗作用,这样的保健品,比起经过申报注册,有批准文号的保健品,当然就更不靠谱。如何了解自己所吃的保健品是不是正规产品呢?首先我们可以查找产品包装上的“小蓝帽”的保健食品标识,其次,还可以注意产品上是否有标注国食健字G+8位数字或国食健字J+8位数字(G代表国产保健食品,J代表进口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即使标注了这样的批准文号,也要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官网,从“特殊食品信息查询”中进行搜索,如果查询不到,仍然可能是假冒产品。
3、能够包治百病或改善各种问题的保健品
有些保健品的宣传不但能够治疗疾病,甚至是能够包治百病,还有些保健品宣称,能够改善多种身体机能问题,实际上,对于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也有明确的法规规定,一种保健品的保健功能最多只能有2项,大多数的保健品申报,都是只有一项保健功能的,因此,对于一些宣称自己能够多多种问题有明确作用的保健品,甚至是号称产品能够包治百病的,我们在购买前,不妨先多多思量一下。
4、任何人都适用的保健品
任何保健品,其保健功能都是有特定适用人群的,有些保健功能还有不适用人群,因此,如果一种保健品说自己能够适用于各类人群使用,那就肯定是虚假夸大宣传,我国对于保健食品的按功用分类共有27种,而每一种都有自己的适用人群,比如有抗氧化作用的保健品,其适用人群为中老年人,而少年儿童则是不宜服用的人群;再比如有减肥作用的保健品,适用人群是单纯性肥胖的人群,而孕期,哺乳期女性则不宜使用。因此,如果一种保健品告诉你它任何人群都能吃,那么我们也应该提高警惕,谨防上当。
5、非正常渠道销售的保健品
与药品不同的是,保健品的销售门槛相对较低,只需要获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就能够售卖保健食品,这样的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也催生了很多非常规渠道销售保健品的方式,特别是一些通过上课,洗脑推销保健品的方式,已经以发展下线,代理以“准传销”方式销售的保健品,这样的一些保健品,其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都可能是违规进行的,所销售的产品到底靠不靠谱,相信明白人多想想,都应该能够了解,因此,对于保健品的选择方面,一些非常规渠道销售的所谓的“保健品”,我们也要多加注意,不要花了冤枉钱。
看看。是不是都是胡说八道!
第一是概念误导。看这篇文章的意思说的是保健食品。2018年10月21 日全国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问答》指出:“保健食品具有明确的法律定位,保健食品的监管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产品属性为食品。“保健品”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一般是对人体有保健功效产品的泛称,诸多媒体报道中涉及的保健品,实为内衣、床垫、器械、理疗仪、饮水机等,而非食品或保健食品。”自己概念都搞错为什么还写文章教化别人?
第二是胡编乱造。能治疗,治愈疾病、没有正规批准文号、能够包治百病或改善各种问题,这样的问题是保健食品吗?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16740已经给了保健食品明确定义:“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食品安全法也明确规定保健食品实施注册备案管理。那些违法声称、没有批号的产品压根就不是保健食品。
第三是模糊属性。很多没有标注不适用人群的保健食品特别是膳食补充剂类产品,是健康人通用的。而只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只要没有法律禁止的经营行为,就没有什么“非正常渠道”。把特制的和通用的放在一起说,把违法行为当成普遍现象说,无疑是有意的虚假宣传。
应当指出,这是一篇知名网站发布的原创文章,位于百度关于保健食品资讯的头条。而作者是在用无中生有的方式,给保健食品妄加污名。其背后的原因恐怕不只是媒体对于行业知识的缺失。
看来,保健食品被黑化的情况很严重,看来,从根子上进行保健食品知识教育很必要;看来,保健食品的监管者应该对诋毁行业的现象加以关注;看来,保健食品行业同仁需要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