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反搏治疗让他们恢复如常
发布时间:2024-12-03 05:56 浏览量:2
转自:南京晨报
医院供图
心绞痛、脑梗、脑动脉硬化……对于老年人来说,这些都是很常见的问题,有的老人更是多种疾病集一身,不得不吃上好几种药。不过,记者日前在南京市栖霞区马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访时了解到,该中心推出的体外反搏治疗,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式。
接受体外反搏治疗,胸闷胸痛好了
采访时,记者见到了正在接受治疗的马女士,今年64岁的马女士是典型的腹型肥胖者,身高刚过1.5米的她,体重有69公斤,因为肥胖,身患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马女士因反复胸痛、胸闷到马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接诊的全科副主任医师李华在三甲医院有25年的工作经历,也是一位心血管内科专家。针对马女士的病情,李华诊断她是因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导致的心绞痛,为她开具处方,服药后,马女士的心绞痛得到了控制,但后因原先吃的药开不到了,她的心绞痛又复发了,马女士再次找李华就诊。李华根据她的情况,建议她可以尝试体外反搏治疗。
据李华介绍,体外反搏是一种无创的治疗心脑等缺血性疾病的装置,它是由控制主机,治疗床和包裹人体下半身(小腿、大腿和臀部)的三级气囊囊套组成的。控制主机通过实时检测心电信号,在心跳的舒张期,充气挤压小腿、大腿和臀部包裹气囊,迫使动脉返流,增加心脑等脏器的血流灌注,同时增加静脉血流向心性回流;在心跳的收缩期,控制主机,触发包裹气囊排气,下部身被挤压的动脉复原,心脏射血时外周阻力(下半身动脉系统)明显降低。体外反搏治疗对心脏心跳一周期而言(收缩期和舒张期),心跳舒张期明显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灌注(增加30%—50%);心跳的收缩期可降低心脏射血负荷(降低15%—30%),总合结果是既增加心脏供氧,又降低心脏耗氧,体外反搏对心脏是一个“双赢”的治疗。
听说不用吃药打针就能治好自己的心绞痛,马女士决定一试。令她大感意外的是,第一次做完,她就感觉全身轻松了很多,胸闷情况有所改善,而且走路也轻快了。
脑梗患者体外反搏治疗恢复如常
62岁的罗先生同样是体外反搏治疗的受益者。罗先生因口齿不清、肢体活动乏力到马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李华接诊后,根据他的症状,高度怀疑罗先生出现了脑梗,遂建议他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罗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紧急到三级医院就诊,通过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梗。通过药物治疗一周后,罗先生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是,口齿不清改善不明显,而且双腿无力,于是再次到马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李华就诊。
根据罗先生的情况,李华建议他接受体外反搏治疗,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罗先生不但说话恢复如常,下肢也有力了,自己能正常走路。对此,李华客观地分析,罗先生年纪不大,而且没有多种基础病,只患有高血压,再加上他脑梗后一个月内就接受了体外反搏治疗,这是治疗的黄金窗口期,所以治疗效果比较明显。
李华表示,体外循环适用于冠心病、慢性心衰、脑动脉硬化、脑血栓、脑梗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动脉硬化性血管闭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末梢循环障碍等肢体疾病。
这些患者不适合接受体外反搏治疗
“我们有两套治疗设备,每位患者单次治疗1小时,每天患者都排满了。”李华表示,患者是否适合做体外反搏治疗,必须由专业医生判断,并排除禁忌症,体外反搏有以下绝对禁忌症:严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各种心瓣膜病或先天心并有心脏功能不全、肢体有血栓性静脉炎或感染病灶、主动脉夹层瘤和全身动、静脉主要血管新的不稳定血栓。
而且,李华提醒,治疗后会感到轻微腰酸腿麻,下治疗床后稍微活动一下,腰酸腿麻症状会消失,且感觉人走路更为轻松;体外反搏治疗效果会随着治疗次数增加,逐步显现,治疗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体外反搏治疗目前未发现有明显不良反应,个别患者在初做治疗时有轻微头晕、恶心、腰酸腿麻等不适,经过几次治疗后,这些症状逐步消失。个别患者小腿皮肤容易挤压磨伤,穿厚一点紧身棉质秋裤治疗,可以减少这种治疗挤压磨伤。而且,体外反搏治疗只是对下半身挤压按摩作用于人体,没有任何电磁等作用于人体,不会干扰人体心电等生物电活动。”李华说。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华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