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技术赋能无障碍环境建设

发布时间:2024-12-03 21:55  浏览量:3

今年12月3日是第33个国际残疾人日,主题为“增强残疾人领导力,共创包容且可持续的未来”。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2.9亿,加上有无障碍需求的孕妇、儿童、伤病人员等人群,社会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广泛而迫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无障碍环境建设关乎特定群体的权益保障,是增进广大残疾人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无障碍环境建设既包括物质环境、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致力于实现物理空间上的通行无阻,也应注重软件提升、服务享受等方面的“有爱无碍”。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数字技术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方式。赋能无障碍环境建设,消弭信息“鸿沟”,提升残障人士的生活品质,推动社会服务创新,数字技术大有可为。

数字技术为无障碍环境建设增添智慧动力。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智能辅助设备,在扶残助残上潜力巨大。从智能轮椅到语音助手,从环境导航辅助到远程支持服务,数字技术为许多残障人士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辅助手段,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生活。

在广西南宁,位于园湖南路的智能盲道斑马线两端装有射频识别设备,当佩戴有芯片手环的视障人士过街时,设备可以精准识别,激活智能指引系统,为他们出行提供便利和安全保障。

在广东深圳福田区,无障碍环境与智慧城区建设有机融合,中心区30多个红绿灯路口全部设置了过街盲道钟,1000多根智慧灯杆装上了“智慧之眼”——用视频AI技术精准识别弱势群体步态,同步延长信号灯时长,确保残障人士有足够的过街时间。

设施更加智慧化,关爱更加人性化。借助技术的力量、插上数字的翅膀,无障碍设施以一种更加“润物无声”的方式为残障人士出行、就医、购物等保驾护航。

观众参观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中国日报记者 王壮飞摄

数字技术赋能,提升的不只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精度”,还有“温度”。先进技术应用于扶残助残,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或“嫁接”,而必须坚持以残障人士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提升生活质量、充盈精神世界、实现全面发展。

发挥数字技术个性化、定制化等优势,帮助有障碍的用户更好地使用数字设备和服务,让残障人士切实感受到科技进步的力量,享受到“科技改变生活”的发展红利,才能进一步激发数字技术与无障碍环境建设叠加的“乘数效应”。

比如,近年来vivo启动“声声有息”公益项目,通过自研AI多模态大模型的技术迭代升级,陆续上线“vivo听说”“vivo看见”等信息无障碍功能,提升了残障人群的交互体验,为许多听力障碍者的视频交流增添了欢声笑语。

又如,有平台将自研的AI大模型技术用于无障碍影片全链路制作,包括辅助脚本撰写、解说配音等,大幅提升了无障碍电影的生产、制作效率。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数字技术赋能无障碍环境建设,科学技术搭建起残障人士融入社会、追求美好生活的桥梁,是“技术向善”的一个生动体现。用好技术手段,凝聚社会合力,下足“绣花功夫”,不断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智能化水平、精细化程度,定能让广大群众更好共享“有爱无碍”的美好生活。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