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患高血脂和糖尿病,郑姨30年无恙,李姨吃他汀5年突发肾衰竭

发布时间:2024-12-04 21:54  浏览量:3

郑姨和李姨,这对老姐妹,一个年近七十,一个刚过六十五。她俩年轻时是邻居,退休后更是老年大学的同班同学。因为聊得投机,常常互相吐槽生活中的小烦心。但谁能想到,她们的健康结局却天差地别。

郑姨,30年来高血脂、糖尿病伴身,却依旧神采奕奕,跳广场舞、登山样样不落;而李姨,情况却让人唏嘘——同样的高血脂、糖尿病缠身,她选择了服用他汀降脂,5年后竟突发肾衰竭,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为什么?这是命运的不公,还是选择的不同?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有点好奇,郑姨到底做对了什么?李姨的悲剧又能避免吗?

在聊这个让人揪心的故事之前,咱们得先了解两个隐藏的“健康杀手”——高血脂糖尿病。高血脂,说白了就是血液里的“油”多了,时间一长,“油”挂在血管壁上,血管变窄、变硬,心梗、脑梗就找上门了。

糖尿病呢,就是血糖高,胰岛“罢工”了,光吃药还不行,得管住嘴、迈开腿,否则并发症一个接一个。而他汀呢,是很多人熟悉的降脂药,医生经常开,作用是降低“坏胆固醇”,保护心血管,但它真的是万能的吗?今天,我们就从郑姨和李姨的故事说起,聊聊高血脂、糖尿病和他汀背后的那些事儿。

郑姨的健康秘诀其实并不复杂,她的医生早在30年前就给她定下了“三板斧”——饮食管理、适量运动、规律复查。郑姨说,她刚查出高血脂和糖尿病时,差点被“吓死”,整天琢磨是不是命不久矣。但是医生跟她说,这些病其实不可怕,关键是管理好自己。

于是,她开始戒掉爱喝的甜饮料,每顿饭只吃七分饱,油腻的红烧肉也改成了清蒸鱼。每天傍晚,她都会绕着小区走上几圈,周末还去学太极拳。30年下来,体重控制得当,血糖血脂一直在可控范围内。医生每次复查都夸她“比年轻人还健康”。

反观李姨,她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她一向爱吃重口味的食物,觉得“人老了就得吃好点”,顿顿离不开大鱼大肉,饮料上桌从不离手。刚被查出高血脂时,医生给她开了他汀,说是可以降胆固醇保护心血管。李姨心想,既然有药吃,那饮食就不用太讲究了。

于是,她一边靠药物降脂,一边继续爱吃爱喝。结果五年过去,她的体检报告越来越糟,血脂虽然降了,但肝肾功能严重受损,最终发展成了急性肾衰竭。

为什么有人吃他汀没事,有人却出问题?科学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确实对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有显著作用,但它并非完全无害。尤其是长期服用,有些人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肌肉损伤甚至肾脏负担

有研究显示,大约1%-5%的患者服用他汀后会出现肌肉疼痛或疲劳,少数人可能导致横纹肌溶解,严重时会引发肾衰竭。李姨的悲剧,就属于这种情况。

但郑姨和李姨的差别,不仅仅是药物的选择,更关键的是她们的生活习惯。郑姨坚持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从源头上减少了血脂和血糖的负担,而李姨则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药物上,却忽视了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正如医生常说的那句老话:“三分靠药,七分靠养。”药物只能起辅助作用,生活方式才是根本。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是不是高血脂就不能吃他汀?当然不是。对于某些高危患者,比如血脂特别高、动脉已经出现明显粥样硬化、或者有心梗、脑梗病史的人,他汀的作用是非常明确的,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但问题在于,不是所有高血脂患者都需要长期服用他汀。对于一些轻中度高血脂,首先应该从生活方式调整入手,比如控制饮食、增加运动,而不是一上来就依赖药物。

其实,中国高血脂和糖尿病患者的现状并不乐观。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成人高血脂的患病率已经达到40%以上,而糖尿病患病率也超过了12%。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对这些疾病的认知还停留在“吃药管用”的阶段,忽视了生活方式的重要性。郑姨的成功,正是因为她早早明白了这个道理,而李姨的悲剧,则是对“药物万能论”的一次沉重警示。

郑姨的医生曾经打了个比方:高血脂和糖尿病,就像一辆刹车失灵的汽车。他汀是个“手刹”,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减速,但想让车子彻底停下来,还得靠修整发动机和刹车片,也就是调整生活方式。如果一味踩“手刹”,不去修车,最后车子照样会失控。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想问,那我们普通人到底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成为李姨的“翻版”?其实,答案并不复杂

第一,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更要注意监测血脂和血糖。

第二,调整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控制总热量摄入,不暴饮暴食。

第三,坚持运动,每周至少五天,每天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

第四,合理用药,但别迷信药物。听医生建议,不滥用、不依赖。

郑姨和李姨的故事告诉我们,健康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选择。你今天的每一个选择,都在为未来的健康埋下伏笔。希望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从她们的经历中得到启发。健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辈子的坚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