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坑老链条”花式收割老年人

发布时间:2024-12-12 14:23  浏览量:3

保健品“买买买”套路深——

养生“坑老链条”花式收割老年人

全媒体记者 王珊

近年来,线上线下保健品已成为消费者权益受损的“重灾区”。不少老人“一边上网,一边上当”,不仅花费大量时间和钱财,健康也受到威胁。

直播间售卖保健品有哪些套路?线下课程如何吊人胃口?虚假宣传为何屡禁不绝?12月9日,记者展开调查。

线上直播:所谓讲知识实为卖产品

“每天晚上,我妈都会准时进入她关注的直播间,一名有着‘国家一级保健医师’‘国家一级营养师’等多个头衔的‘医学专家’开始讲解养生知识。”市民张敏(化名)说,“进入直播间听课,每过段时间就会发个红包,金额从0.88元到8.8元不等,养生知识讲着讲着就开始带货,抢到的红包在直播间购买产品刚好可以减免。”

张敏母亲自从关注了第一个养生直播间后,同内容的推送源源不断,小到十几元的花茶,大到几千上万元的保健仪器,她母亲都有购买。“自从学会了网购,我妈一发不可收,劝也劝不住,劝多了还影响家庭关系……”说起母亲,张敏很是无奈。

无独有偶。市民小蔡的父亲也是养生直播间的忠实粉丝。小蔡告诉记者,父亲身体不太好,小病不断,本来学些养生知识是好事,可看的多了难免关注些鱼龙混杂的内容。小蔡父亲买的保健用品五花八门,让他头痛不已。“我爸近期一直看的一个直播间,每天打卡上课,不定时发红包,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发出来了,他为了抢红包就得一直集中精力听课。”小蔡说,父亲乱七八糟买了不少东西,还总是“热心”地推荐身边亲人尝试,完全不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

据记者观察,这类养生直播间主播通常以身着白大褂、冠以“专家”头衔的方式,滔滔不绝地讲述养生常识。在直播一段时间后,主播逐渐将话题引导到所要出售的产品,便开始“上链接”。

线下上课:保健产品暗藏传销隐患

“我婆婆有段时间每天都去‘听课’,每次课后都能领到小奖品,有时是一兜鸡蛋,有时是几包挂面。后来,奖品就需要先购买,第二次课‘返利’,从十几元花到几百元。”市民常笑说,花的钱都退还了,婆婆还占了不少小便宜,从此对“听课”更上瘾。几个月后,常笑的婆婆花了近两万元买回了一张“磁疗床”。“婆婆说,与其生病把钱花在医院,不如日常做好保健。”睡了一年,常笑婆婆腿疼的老毛病依旧,于是渐渐的,磁疗床被盖上床单,成了家里摆放杂物的“货架”。

与常笑婆婆一样,家住陕州区的王师傅最近正沉迷包治百病的“山药粉”。

王师傅因为轻度脑梗到郑州看病,住在了儿子家,由于无聊,便跟着邻居去听了几节养生课。上了几次课的王师傅对此深信不疑,回家找老伴儿拿钱买药。王师傅的儿子小王说,全家人轮番劝说也无济于事。最后,王师傅花了1.5万元,买回了一小车半个疗程的“山药粉”。小王一脸忧心地说:“我爸开始吃这些山药粉后,慢慢把医生开的药停了,真发愁。”不仅如此,据小王介绍,王师傅一直在动员家里的亲戚朋友都来买“山药粉”,因为每介绍一个顾客购买成功,王师傅就能领到一定数量的“山药粉”,同时积分也能不断上升。

健康焦虑:拿捏老年人的“利器”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面临较大变化,当追求健康消费心理迅速滋长,理性消费就很可能被抛诸脑后。

为何“一眼假”的直播套路,年轻人嗤之以鼻,老年人深信不疑?据了解,这背后的成因离不开“健康焦虑”和商家打出的“温情牌”。

由于部分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一些难以根治的慢性疾病,他们或许更愿意去尝试多种不同的方法,以求恢复健康。此外,老年群体大多处在“空巢期”,子女忙碌、社交圈子缩小,老人容易感到孤独,在另外一个线上空间里,亲切热情的称呼、同龄的相同爱好者聚集的氛围,让老年人有了情感寄托,更轻信商家的宣传和承诺。

填补老年人的“数字鸿沟”,解决老年人“触网”安全问题,目前仍需各方努力。

对于老年人来说,重视养生保健的重点不在于“买买买”,而在于提高健康素养和知识储备。对那些夸夸其谈、语出惊人的“神药”,必须提高警惕。

对于子女来说,在帮助老人提高甄别能力,增强防范意识的同时,更应该多关心一下老人的精神需求与生活状态。守护亲情,给予老人精神慰藉,守住老人的心理防线,才能避免不法分子乘虚而入。

作为网络平台,更应积极作为,加强监管,审核相应资质,对发现存在虚假夸大宣传行为的,要及时采取停播下架等措施,并向有关监管部门报告。只有平台监管责任落实到位,才能防患于未然。

而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对保健品乱象的治理,要加大联合执法、联合曝光、联合惩戒工作力度,通过相关案件的警示,起到震慑作用。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