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驱动 增益护理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12 21:17  浏览量:4

去年6月印发的《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要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护理服务需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护理问题,持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当前,我国社会老龄化加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护理工作特别是对老年护理提出了迫切需求。护士不再仅作为执行医疗指令的角色,还创新性地成为独立的专职人员。这些趋势为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

日前,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承办的中国护理学科发展大会召开。大会聚焦护理学科进展,从产、学、研等多维度出发,探求护理在转换发展动能、突破发展瓶颈和增强自身优势方面的最新进展。今天,健康报摘取3位讲者在大会上的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关注护理事业的经济效能

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基石,在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护理的专业性、学术性和职业精神对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也发挥关键作用。当前,仍有人对此缺乏认识,尤其没有认识到其巨大的经济效能。今年,国际护士会将国际护士节的主题确定为“我们的护士,我们的未来:护理的经济效能”。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在会上作主旨报告。报告摘要如下:

目前,有关“真正的卫生健康投入将促进全民健康,带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并带来一系列生产收益”的观念已逐渐成为共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全社会需要利用经济学原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深化对护士及护理服务的理解,从而推动护理事业正向发展。

护理事业价值急需重视

目前,护理能为卫生健康事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经济价值的观念仍未得到普遍认可,对于护理的实际经济价值存在明显的认知差距。

护理的社会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健康,延长预期寿命。尤其在“一老一幼”方面,以护理为主导的干预措施在减少早产、促进儿童健康、减少虐待儿童事件等方面取得成效,有助于节省医疗、儿童福利等方面支出;配备充足且具备相应技能的护理人员并应用成熟的护理模式,有助于确保老年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缓解医疗系统压力。在社会老龄化进一步加快的当下,对优质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增加,护士在增加老年护理服务供给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投资护理行业也有助于增强护理服务可及性、推进全民健康覆盖,促进护士在预防保健中发挥关键作用,承担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重要责任。一项系统评价表明,以家庭为基础、以护士为主导的老年人健康促进工作可节省医疗成本。

护理带来的社会效益远不止改善健康结果。通过护理促进人口健康,有助于经济稳健发展。有研究表明,护士与提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医生相比,二者在患者预后、护理过程、资源利用及成本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从长期来看,护理密集型模式更具成本效益,护理人员在提高效率和保障患者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投资护理领域,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护理工作,将有助于消除贫穷的负面影响。

此外,护理事业还在促进性别平等、促进公平、促进全球健康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此,社会需弥合知识鸿沟,把握时机,从削减护理成本转变为通过投资护理事业来创造更大的价值。具体举措包括,在护理人员教育、持续专业发展、优化配置及培养领导角色等领域投资,提升护士专业技能和领导力水平,发挥高级执业护士的潜力,帮助护士获取资源和支持,增强服务安全性,从而达到提升服务水平、保障卫生健康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效果。

提供待遇与福祉支持

国际劳工组织对49个国家的卫生健康人员月收入进行审查后得出的数据显示,在34个国家中,护士和助产士的收入低于高技能人才的平均工资;在近一半的国家中,护士和助产士的收入低于卫生健康专业人员的平均工资。

普遍偏低的薪酬待遇导致护士流动率高。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招聘、指导、培训新护士等直接成本,以及生产力损失、新护士熟练工作所需时间等间接成本上升,知识资本消耗,留任护士工作压力增加、工作流程被扰乱、工作满意度下降、工作倦怠。

对此,社会需要鼓励面向护理进行投资,创造体面的护理岗位。具体而言,一要优化护理实践与服务模式,强化监管体系,投资先进护理实践及护士主导模式,使护士充分发挥作用;二要保障护士权益与健康,采取措施确保其工作环境安全健康、享有应有的权利,如建立制度确保人员配置合理、提供防护措施、贯彻劳动标准、持续提供心理支持等;三要应对护理人员短缺问题,推动实施招聘和留任战略,如提升薪酬待遇、营造良好执业环境、支持专业治理与发展活动,以此提升护士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四要确保资源供应,确保护士拥有提供循证护理所需的资源,保障护士能够高效安全地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

加强投资的基础在于合理衡量护理服务价值,将护理服务视为核心服务。这需要制定合适的、全面的评价体系衡量护理服务质量,制定合理的政策确保适当的人才配备。

转变人力资源规划模式

目前,护理人力资源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发展与改革并重的局面。机遇在于我国护士数量大幅增加,全国各地大力开展专科护士培养,护士多点执业进入大众视野。而挑战在于,我国护士供需存在较大缺口,仍处于专科护士培养初级阶段,大多数专科护士只承担临床工作者角色,护士多点执业在全国范围推行任重道远。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行业需要转变护理人力资源规划模式,厘清角色拓展与经济价值的关系,促进护理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一是要积极推广护士多点执业,为护士提供全职、兼职等多种工作形式,建立网约护理服务等平台,并规范服务流程。二是要明确岗位职责与价值,建立多维度、多样化考评体系,促进人力组合,使护士充分发挥专业技能并开展人文关怀。三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力度。

期待未来护理事业注重向护士赋权,制定全面的支持政策,鼓励护士进一步发挥领导作用并参与政策制定;投资教育与劳动力发展工作,增加护理教育经费,为护理行业创造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改善工作条件,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提供心理健康和福祉支持;给予公正的认可和待遇,确保护士获得有竞争力的薪酬以反映其技能、责任和工作的重要性;提升护理行业的社会地位,通过开展深化公众意识的活动并让护士参与决策,凸显护士贡献。

从变化中探索护理教育新格局

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 吴欣娟

目前,护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同时护理教育也迎来了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机。

照护模式迎来系列转变

全人照护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照护模式,将病患看作一个整体,要求护士不仅关注患者的生理健康,同时也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与社会状况。这一模式下,护理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强调培养具备全人关怀能力的护理人员,以适应新需求。

在落实过程中,护理服务理念从以治疗为主向以预防为主延伸,通过向居民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居民注重合理饮食、加强锻炼、定期体检等,使其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有效预防疾病、降低发病率,积极推动全民建立“预防未病”的健康理念。同时,护理工作思路也从被动服务向主动管理转变。过去,患者得病后主要依赖医院接受治疗和护理;现在,医务人员积极推动患者参与自身健康管理,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居家护理能力,识别和避免危险因素,预防和延缓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让患者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同时,护理工作的焦点逐渐从个体扩展到群体,广泛关注人文、经济、社会、环境等多学科与护理学科的联系,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开展临床、科研、教育、科普等多方面工作,提升全社会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度。

随着科技发展,护理行业逐渐实现科技赋能。在智能化背景下,护理实践变得更加精准高效,如建设智慧病房、进行远程监测等,让患者能够实时获取健康数据并及时获得救治。另外,智能化技术渗透至临床护理决策与护理人员培养体系中,随着智能机器人、信息集成系统等前沿科技的应用,护理服务效率与质量得到提升。

在一系列转变中,护理工作实现了从躯体救治到“全人护理”的跨越。从个人社会支持到环境保护,护理行业需要更健康、更安全的环境和社会氛围,让患者身心两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关爱与呵护。

护士角色愈加多元化

目前,护士角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护理工作的专业化、精细化上,更反映在护士所承担的领导与管理职责的日益增加上。这种转变对护理教育体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在专业技能方面,专科护士、临床护理专家及高级实践护士等职位涌现。这意味着护理人员根据专科领域、疾病类型及专业技术,为特定患者群体提供更加精准、深入、个体化的护理服务。因此,护理教育体系必须加强专科护理技能培训,确保护士能够在专业领域习得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通过更丰富的培养路径,熟练掌握高科技设备应用,有效运用智慧化、信息化系统,提升护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效率。

在领导与管理方面,护士不再仅仅是医疗指令的执行者,还逐渐成为多学科协作团队中的重要成员,甚至成为领导者,负责患者及家属的教育与管理,参与医疗政策的制定、服务规划的构思及行业标准的设立等更高层次的工作。因此,护理教育体系还需注重领导力、管理能力和科研素养培养,使护士能够胜任新职责。

此外,在护理教育与科研领域,护士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护士需要主导或参与护理研究项目,或担任护理教育者。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护士的专业地位,也为护理教育体系创新提供了方向。

教育体系需持续优化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多层次高等护理教育体系。全国注册护士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23年年底,护士总数已达563万人,且每年以约8%的速度增长,护士学历层次也在不断提升。然而,挑战依然存在,护理教育体系需进一步优化。

护理教育的层次结构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本科及研究生教育规模需进一步扩大,以解决当前不同层次和地区教育质量不均衡的问题。护理行业应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质量,尤其是加大对农村等基层地区的支持力度,确保护理教育水平和服务能力均衡发展。

此外,护理教育教学模式急需革新。面对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课程设置滞后于护理需求的问题,需建立护教协同育人机制,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院与临床机构要明确教学目标与责任,并在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信息平台搭建等方面协同发展,形成完善的合作生态,并建立全面的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

在此基础上,还需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及护理人员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问题识别与分析能力,培养其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此外,还需重视护理教育中的人文素养与领导力培养。这有助于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形成推动创新成果转化的合力,增强面临复杂问题的适应能力。

跨学科合作与多学科融合,是推动护理学科深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合作模式鼓励学生跨越学科界限,尝试和探索新的路径与解决方案,具备多元化的技能和知识体系。同时,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拓宽视野的机会,锤炼其跨文化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多学科融合还催生了护理科研的繁荣,促进技术不断创新与转化,进一步强化护理专业学生和护理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下一步,护理行业需进一步优化护理人员的层次结构,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实现理论与实践对接,积极促进护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同时,护理行业将持续优化教育体系,以适应新时代护理工作的发展需求,构建卓越、稳固的护理团队。

为老年护理升级注入新元素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主任 蒋艳

我国老龄化面临老年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城乡差异显著、失智失能老年人口多等突出问题。在此背景下,护理团队成为支撑健康老龄化的核心力量。如何充分发掘护理人员潜力并提升护理服务的效率与质量,成为护理行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

新质生产力以“新”为起点,注重“质”的提升,落脚于“生产力”的飞跃,为老年护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契机。新质生产力所倡导的高科技、高质量、高效能理念,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引领护理行业迈向智能化、精准化的全新阶段。

面对机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团队以难治性压力性损伤这一老年护理领域的棘手护理问题为突破口,依托科技部的重点研发项目,展开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

在预防层面,团队创新性地结合力学原理与三维重建技术,通过精确测量与个性化设计,打造出贴合面部轮廓的减压辅料与面罩,利用3D打印技术实现精准定制,有效降低了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挖掘先进技术在提升护理质量方面的巨大潜力。

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团队选择突破传统,开发了基于非接触式图像动态信息采集的智能诊断系统,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了对压力性损伤的精准分期与对深部组织损伤范围的快速识别。同时,利用超声影像技术预测损伤进展,为临床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极大地增强了治疗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在此过程中,团队不仅关注新质生产力在老年护理实践中的直接应用,还积极探索护理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发展。通过促进力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拓宽护理学的视野,推动学科协同创新。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不仅为医院推进老年护理水平升级提供了新思路,还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健康老龄化护理服务体系提供了更多元的支撑力量。

与主动健康理念融合

当前,在探索老年健康护理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团队致力于将主动健康理念与医养结合服务深度融合,以打造更加全面、高效的主动护理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在于激发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这一模式不仅关注老年人的生理健康,还重视其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度,力求帮助老年人实现全面的身心健康。为实现这一目标,团队将进一步应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将医学、工学、人文等多领域的丰富知识与技术整合应用于护理实践,以开发出既符合老年人个性化需求,又能有效预防疾病、提升生活质量的护理产品和服务。

在主动护理模式的推进过程中,团队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服务体系运行机制不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缺陷、医护队伍建设不足等。针对这些挑战,首先,应加强政策引导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确保老年人能够获得及时、专业的健康评估和建议;其次,应建立服务机构互联互通机制,加强服务供给能力,打破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最后,应加强健康管理,大力推进预防性健康事业的发展,通过健康宣教、科普讲座等方式,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此外,在推行主动护理模式中,注重预见性护理和人文关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护理人员在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过程中,应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老年健康问题,减少并发症,最大限度维持老年人的功能状态,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与他们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并通过聆听老年人的故事、理解老年人的感受,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贴心、个性化的关怀,让他们在晚年生活中感受到温暖与尊严。

通过数智护理与主动健康理念的深度融合,团队正逐步构建以老年人身心健康为中心、注重预防、强调主动参与的健康老龄化护理服务体系。下一步,团队将继续深化研究与实践,不断探索更多的创新护理模式与服务方式,为助推实现健康老龄化贡献来自护理领域的智慧与力量。

整理:健康报记者 张漠

编辑:张漠 管仲瑶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GUCA5MH】获取授权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