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银发”群体,让数字生活由“碍”变“爱”
发布时间:2024-12-18 10:09 浏览量:2
新闻背景:当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约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截至到2022年,60岁以上网民规模约达1.19亿,占网民总体数量的11.3%。也就是说,中国移动互联网上活跃着1亿多“银发族”。尽管如此,却仍有相当多的老年人不会“触网”,不能在网络空间纵横驰骋。
“数字化世界”的迅猛崛起,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大创造力。数字化科技带给人类社会生产的红利、生活的便利以及更多的机遇,从而让身处这个高光岁月的人们有了深深的满足感、幸福感。但在我们高举双臂热烈拥抱“数字未来”的同时,千万别忘了还有这样一群步履蹒跚的“数字浪者”,他们曾经为这个时代贡献过青春和热血,而在进入人生晚境之时,却被“数字鸿沟”所阻挡,乃至被隔绝。
就此,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尹梅教授、人文医学专业博士付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数字融入”的过程不应以牺牲老年群体的利益为代价。在数字化时代的变革中,关爱老年人的“数字境遇”,则是对于人文社会发出的诚挚“邀约”。换言之,如何促进老年群体的“数字融入”、提升老年群体的“数字素养”、丰富老年群体的“数字生活”,帮助老年朋友实现“积极老龄化”,无疑彰显了全社会最为温情的一面,亟待引起重视和精准破题。
“医”路迷茫的银发一族
67岁的李大妈顶着凛冽的寒风早早出门,为的是到医院挂一个专家号,看看一直困扰了自己半个多月的头疼病。由于她不会用智能手机在网上操作,尤其搞不清楚为何手机频繁发送的“验证码”,怎么输入都提示“错误”,于是她不得不特地跑到医院线下求助工作人员,这才把专家号的事情办妥。
72岁的胡大爷早上空腹到一家医院做了血项检查,医生告诉他下午2点出结果,老人所住的小区离医院比较远,往返乘车得一个多小时。他便在候诊大厅默默地等待,中午吃饭也不敢走的太远。从上午9时一直呆到午后2点,他才拿到了报告单。而事实上,对医院开展的线上“检验单查询”这项服务,他毫不知晓,自然也就不会使用了。
对此,尹梅教授评论说,“人口老龄化”、“生活数字化”相互交叠成为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大特点。在整个社会都在享受“数字红利”带来的便利时,不能漠视的是,身为“数字后浪”的老年群体却“掉队”了,陷入“数字困境”而难以自拔。尽管医院的网上预约挂号、手机缴费、线上问诊、医保结算等数字健康服务为大多数的人打开了方便之“门”,但仍然有相当多的老年人像李大妈、胡大爷一样,不会用智能手机、不能自主熟练地掌握医疗自助设备,就医空间遭到极大挤压,由此造成了老年群体获取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缺陷,社会参与融入度明显下降。
老年群体缘何沦为“数字浪人”
付洋博士分析指出,一个最大的问题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衰老的迹象日益凸显,这势必对老年群体融入数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比如,视力减退看不清屏幕,听力减弱听不见手机铃声和语音提示,以及记忆力、认知能力衰退,导致对手机、电脑复杂的界面越看越糊涂,如同陷入了“八卦阵”。
同时,因为文化素养不够、学习能力弱化和对新业态、新事物的畏难、抵触情绪,加剧了老年接入数字生活的难度。少部分头脑清晰、思维敏捷的老年人能够自如地把握基本的上网操作要领,例如在线聊天、线上娱乐、信息搜索、移动支付等,但也有一部分老年人不识字或识字不多,对新技术接受度低,“科技恐惧感”强烈,致使“数字鸿沟”日益加深,“数字生活”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接打微信电话或看视频。这种“数字困境”甚至蔓延到电视机、电饭煲、热水器等常用的家电设备中,由于操作繁琐、用品说明不够简洁,有的老年人甚至都不知道怎么打开电视机。
最为重要的是,数字技术学习途径不畅、家庭成员“数字反哺”不到位,让被迫进入数字化空间的老年人无所适从。有调查表明,当前,老年人更倾向于到社区、老年大学、社会公益组织学习数字化知识和技能。而受条件所限,真正选择来社区学习的老年人不到 10%,有55%的老年人通过请教儿孙或身边的年轻人,近40%的老年人选择自行摸索。
付洋博士剖析说,作为和高科技共同成长的年轻一代,他们在互联网技术的哺育和熏陶下,能够比长辈更容易获得新鲜全面的现代信息与技术。在“自下而上”的文化反哺过程中,理应负起“教育”的重任。但因工作繁重、学习和生活压力大,晚辈们很难有精力和耐心对老人手把手进行指导;部分子女宁愿直接“授人以鱼”,帮老人叫车、外卖订餐、挂号就医……这种代劳看似体贴,却加深了老人的“无用感”和“依赖感”。
“数字适老化”该如何破题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数字适老化已迫在眉睫,必须抓紧破题。尹梅教授和付洋博士认为,数字适老化建设对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及推动“积极老龄化”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一场复杂的持久战,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社会组织与团体、相关企业及家庭子女等全社会、多主体共同参与,同时也要老年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携手构建便利友好、健康安全、互助共享的适老化数字环境。
首先,在顶层设计和兜底保障上,要由政府主导,推动数字适老化,为老年人扫清“数字生活”障碍。要在完善数字适老化政策和标准、强化科技支撑、打破数字壁垒等方面下功夫。建议加强身份证信息归集和数据互联互通;推进“一码通”工程落地,将相似的功能进行整合;加快统一界面框架搭建,统一“适老模式”入口,使学习和操作更为便捷。同时,政府还应履行兜底保障职能,保留医疗、社保、生活缴费等高频服务事项的线下办理渠道,为不愿和不会数字技术的老年群体服务,确保公共服务的善意和温情。
二是社会协同,实施数字技能学习反哺,助力数字适老化。要从全社会的高度出发,建立渠道畅通、资源丰富、学习方便的老年数字技术教育体系,凝聚数字学习反哺合力。具体来说,社区发挥基层科普作用,建成常态化帮扶机制,开展老年数字技能培训和志愿者结对帮扶;老年大学、老科协等发挥平台作用,编制老年版数字技能学习材料,开设老年数字技能培训课程;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发挥科教宣传作用,开设专门的频道或栏目,制作符合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数字技术节目及防诈骗视频节目,以老年人熟悉的方式提升自身数字技能。
三是家庭反哺,做好数字生活的“引路人”。当“慢热”的老年人遇到“迅捷”的数字化,难免“徘徊不前”、跟不上节奏。家庭成员特别是身边子女不妨“慢”下来,多点耐性、宽容和谅解,给予充足有效的信息支持,通过亲身操作演示等方式,循序渐进地传授给老人数字技能;要保持良好互动,避免说教、命令和代劳。同时,还要真正了解老年人的学习意愿。儿女最希望老年人养成网络防诈骗意识,而老人最渴望获得网上挂号、网络购物和网银支付的技巧。这意味着,只有真正了解老人的需求和期望,才能让家庭数字反哺事半功倍。
四是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推动数字设备和应用适老化。据测算,到2050年,我国老年用品市场规模将达百万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银发族必然上升为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企业应转变思路,抢抓机遇,把“蛋糕”做大做实。在产品功能上,化繁为简,推动少而精的功能设定;在产品形式上,注重用大字体、大图标和大音量,简化界面、结构和操作,为老年人提供大字体简化版说明书及语音操作智能交互支持。同时注重数字设备和应用的安全性,植入防电信诈骗功能,采取指纹支付、人脸识别等方式确保支付的安全性。
“短评”:在老龄化与数字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需要通过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确保老年人在信息时代不“掉队”。既要充分考虑老年人使用需求,聚焦高频生活场景和“急难愁盼”问题,真正让老年人想用、能用、会用、敢用数字技术,助力老年人独立、安全、便捷地获取互联网服务和享受数智生活;还要搭建多维度主体的数字融入“支持体系”,从而不断提高老年人的数字生存能力和晚年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扫除“数字障碍”,获得“数字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