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心梗死亡人数变多,“凶手”被揪出?上了年级这3事要少干
发布时间:2024-12-20 10:28 浏览量:2
随着冷冬的侵袭,气温急剧下滑,医院心血管科室的急救部门总是异常繁忙。据统计,冬季期间,心肌梗死的发病及致死案例均有明显激增。心血管专家指出,低温是诱发心梗的重要因素,而一些不当的生活习惯更是加剧了危险。对中老年人来说,如何避开这些“隐形杀手”显得尤为重要。
低温为何成了心梗的“帮凶”?
在低温环境下,人体的血管会收缩变窄,导致血压升高,血液流动性降低并趋于浓稠,进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对于心血管健康状况不佳的人群而言,寒冷的侵袭可能成为诱发严重问题的“致命一击”。
我在临床中就遇到一位65岁的男性患者,因为大清早空腹跑步,寒风中突发心梗,被紧急送医。幸运的是抢救及时,但他的冠状动脉已出现多处严重狭窄。得益于及时的救援措施,他的生命得以挽救,但遗憾的是,他的冠状动脉已经多处出现了显著的狭窄情况。因此,医生特别建议他在寒冷的季节减少清晨外出锻炼的次数。
另外,由于冬季日照时长减少,人体内维生素D的含量可能会降低。这种变化不仅会对免疫系统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在无形中提升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
1. 一大早出门活动:谨防“冷激发”效应
众多人喜爱在清晨锻炼,盖因他们觉得清晨空气清新宜人,这种锻炼对健康大有裨益。然而,冬季清晨的气温往往最低,冷空气刺激下,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血管迅速收缩,血压骤升,心脏负担加重。这一现象被命名为“寒冷触发”机制,是冬季心肌梗死病例显著增多的一个关键因素。
根据临床数据的揭示,心梗的高发时段集中在清晨6时至10时之间。因此,建议中老年群体尽量减少在这个时间段外出进行活动。如果一定要锻炼,也要做好保暖措施,等气温稍升后再进行温和的活动,例如散步、拉伸等。
2. 吃得太油腻:别让心血管“堵车”
冬季,人们往往偏爱富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如火锅、烟熏腊肉和红烧肉类等,适量食用可以帮助身体抵御寒冷。然而,过度食用这些食物则可能导致血脂水平上升,进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一位58岁的女性患者在家吃了一顿火锅后,突然胸闷难忍,送医后确诊为急性心梗。医生发现她的血脂水平长期偏高,而这次火锅诱发了血栓的形成。在寒冷季节,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如燕麦、蔬菜和坚果,可以帮助稳定血脂。此外,适度饮用温热的清水,能够有效帮助降低血液的粘稠程度。
3. 冬季熬夜:别让“夜班心脏”超负荷工作
冬季,许多人因假期和节日的来临,容易沉迷于追剧或频繁参加聚会,导致熬夜成为常态。然而,这种做法会缩短心脏应有的休息时间,长期以往会加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研究显示,持续的睡眠不足会促使交感神经过度活跃,进而引起血压和心率的异常波动。
一位长期加班的工程师,50岁出头就因为熬夜后突发胸痛,确诊为心梗。医生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和足够的睡眠时间,尤其在冬季,夜晚应尽量避免过多活动,给心脏“放个假”。
有些信号别忽视:可能是心梗的“前兆”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观察到众多心肌梗死病例在突发之前,常伴随着一系列被轻视的预兆。诸如,反复发作的胸部憋闷感、肩臂部位难以解释的痛感,乃至持久性的身体疲乏,均可能是心脏血液供应不足的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患者的表现尤为不典型,她们可能更多地体验到的是胃部不适或恶心感,而非典型症状。一位居住在农村的老年男性,曾频繁遭遇胸闷与体力不支的情况,却仅仅将其归因于“过度劳累”。直到心肌梗死的突然降临,并已恶化至心脏功能严重受损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医生郑重告诫,若身体出现持续15分钟以上的不适感受,务必迅速前往医院寻求医疗帮助。
如何防范冬季心梗?
1. 保持温暖是关键
在寒冷环境下,心血管系统会受到更大的压力,所以外出时必须穿戴足够的保暖装备,特别是要保护好手脚和头部。同时,为了心血管健康,室内温度需维持在18℃到22℃的范围内,防止温度急剧变化。
2. 健康饮食,适度锻炼
日常饮食宜清淡,减少盐分和油脂的摄入,并增加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比如鱼类、优质橄榄油以及绿叶蔬菜的摄入。同时,坚持进行如瑜伽、快步走等低强度的规律性运动,能够有效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3. 定期检查,重视预防
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家族心血管疾病史的人,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心血管健康检查,包括血脂、血压、血糖和心电图。
冬天如同岁月,既带来美好,也潜藏挑战。就像习惯在冬日煮上一锅暖暖的汤,我们也应学会“煲养”自己的健康。生命本就如脆弱的瓷器,尤其上了年纪,更需加倍呵护。希望这篇文章能为大家敲响警钟,减少生活中的“心梗风险”。这个冬天,请为自己的健康多留一份心。#冬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