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拖拉杆箱去看病原因竟是这!药品包装“瘦身”,难在哪?

发布时间:2024-12-26 08:49  浏览量:4

观点摘要

药品过度包装,在医生看来,不仅仅是一种浪费,还关联“药品多开”现象。有医生举例,现在有些新的生物制剂,包装是2支一盒,而有的患者其实只需要一个月用一次,一次用一支。但由于包装盒中说明书就一份,拆零销售必然会导致其中一位患者没有说明书可参考,所以现实操作就是只能开一盒。

可见,药品包装“瘦身”,要“瘦”的不仅仅是盒子,还有与之关联的就医习惯、观念乃至就医秩序的构筑。

老年人拖着拉杆箱去看病,在一些医院里,并非稀罕事。一方面,在老龄化社会中,老人本身就患有多种慢性病,服用的药品种类多,叠加“长处方”等便民政策,一次可以配几个月的药量;另一方面,越来越大的药品包装盒,也让一些老人不得不“升级”装备,用拉杆箱装药品。

“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拆包装。药盒子一大堆,药其实没几粒!”一名老人向记者感叹。在网上,类似的感慨引发更多共鸣。有网友也反映:“一个纸质大药盒,打开只有一小板3粒药,拿一次药要买10盒才够。”

药盒为什么越来越大?从前用小袋子分装的药品,为何现在不见了?

其实,近些年,从国家到地方,针对药品包装还专门出台了不少文件。尤其是2023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下发《节约药品资源遏制药品浪费的实施方案》,引导企业按照疗程生产适宜包装的药品。

屈指一算,《实施方案》落地已一年。记者日前走访医院和相关企业发现,药品包装“瘦身”,推进起来确实有点难,背后涉及多方面原因。

药品包装“过于精致”,小袋子怎么消失了?

将126片维生素B族药品分装进7个小瓶子,再将7个小瓶子装入1个大瓶子对外售卖……有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这一视频,称其购买的某品牌维生素B族药品“过于精致”,质疑厂家通过“俄罗斯套娃”式过度包装赚取利润。

厂家则反馈称,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避光”。有业内人士说,如果药品需要避光保存,大可采用深色药瓶、放在阴凉避光处等简便方式。当然,有人评得更直接:为了“避光”,是有什么“见不得光”吗?

“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不少家庭常备小药箱,而在清理过期药时经常会发现一个现象:药箱中药品包装盒占了大部分空间,药品却没多少。这不由让人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看病买药,基本没盒子,是医生将药品分成小份,再用纸或小袋子包起来。”在社交媒体上,就有网友在医院、药店配到小袋子药后发帖,引来一波波“回忆杀”。

小袋子分药,只能“留在回忆里”了?记者从上海一些三甲医院获悉,在病房里,目前还存在分拆药品,患者从护士处领取每日所需服用药品;但在医院门诊,患者拿到的基本都是没有拆零的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门诊也有人工分装,比如有的儿童用药,一瓶药有100粒,儿童的病程不需要服用那么多药,那就按实际需要的用药量,拆零后用小牛皮纸袋包装。但后来,出于药品安全等考虑,厂家逐步将药品改成小包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药剂部副主任杨星辰回忆。

“卷”起来的药品包装,构成多少浪费?

对于药品的过度包装,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北门中医医院常务副院长王遵来曾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分析过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患者和药企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精美的药品包装往往让患者误认为包装越华丽的药品质量越高;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日趋豪华的包装,来追求更高利润。

但过度包装的弊端显而易见:增加药品成本,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甚至还会引发行业内恶性竞争。

“卷”起来的药品包装,构成多少浪费?有药师告诉记者,各大医院每天药物吞吐量巨大,大纸箱里的大、中、小包装,确实构成不少浪费。

202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过度包装治理的通知》,明确要求防范商品生产环节过度包装,引导医疗机构针对门诊、住院、慢性病等不同场景和类型提出药品包装规格需求,引导药品生产者优化药品包装规格。

为节约药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2023年12月,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等下发《节约药品资源遏制药品浪费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进药品大包装在医疗机构的使用,指导医疗机构立足于满足住院患者需求,在保障药品质量前提下,提出合理的包装规格需求,积极采购大包装药品,便于医疗机构开展药品分剂量工作、向住院患者提供单剂量或日剂量调配药品。与此同时,引导企业按照疗程生产适宜包装的药品,加强对企业变更包装规格的技术指导,既要避免过度包装、减少浪费,又要严格把关、保障药品质量,防止因变换包装产生药品质量风险。

小小药品包装,到底有啥讲究?药品质量标准研究专业人士、上海药品审评核查中心原主任陈桂良教授告诉记者,拆开来看这个问题:一方面,部分药品确有“过度包装”之嫌,需要止住这股风潮。但是,“在外包装之外,从药品监管角度,更关注的是内包装,不是内包装的美观与否,而是是否影响药品的质量和使用安全,比如,对一些特殊要求的把控——避光、避气、温度,有些必须达到严格密封程度,一旦药品被氧化,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会受到影响”。

陈桂良分析,药品简化包装或者说“大包装”药品,必须以质量安全为前提,同时必须注重模拟新的使用场景。比如,在医院里,面向住院患者,就是“大包装”药品较好的应用场景。

包装“瘦身”有望降本增效,企业为啥叹苦经?

在行业内,简化包装的呼吁已有多年,但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对此仅是提倡。

在此期间,上海的动作引发全国关注。2022年9月,由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导,上海市计量协会联合上海市医药质量协会组织编制的《药品包装物减量指南 片剂和胶囊剂》团体标准实施。标准从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材质选择、中包装、运输包装等方面都作出具体规定,填补了“限制药品过度包装”的技术空白。

对此,也有业内人士提到,这只是一项团体标准,且是上海相关部门发布,如果有国标对药品包装进行限制并明文强调,同时出台相关法律规定,对药品过度包装现象改善“动力”更强。

问题是,明明有望降本增效,为什么企业“动力不足”?

“我们在积极推进,但从目前来看,效果并不是特别好。”一家已试点简化药品包装的药企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问题得从两个角度看:首先,对于过度包装,是需要抵制的;其次,在现有包装情况下简化包装,在真实应用场景里,也有一个新的适应过程。对企业来说,要扭转患者端、医院端的“惯性”并不容易。

“有境外就医经历的人会发现,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程,开四五粒药装在小袋子或者小瓶子里,标签上写好用法,也就是拆零发药。这样的做法有利于精确管理药品使用剂量,避免药品浪费,当然也基于这些地区的患者与医生尤其是家庭医生有更紧密的关系,依从度更高。在国内,从前有类似做法,但如今在大型医院门诊比较难实现,不少患者需要说明书,需要完整包装。”一家三甲医院药剂科药师告诉记者,这就是患者用药习惯问题,患者端、医院端的需求直接决定了企业端的生产导向。

在临床上,“过量开药”的现象大量存在,这是不拆零开药的衍生产物。

对于药品包装,多名受访者谈到一个词:综合治理。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