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寒是凶日,提醒中老年人:1不开、2不发、3不补、4要吃
发布时间:2024-12-28 13:02 浏览量:3
在阅读之前,温馨提醒您,本文仅供参考娱乐,不可迷信!
古人云:“小寒大寒,冻成一团。” 小寒,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倒数第二个节气,往往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开启。
老话说得好:“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而小寒恰与三九时段重合,其寒冷程度可想而知。
2025年小寒开始时间:1月05日10点32分31秒。
有哪些地区会有“小寒胜大寒”的说法?
“小寒胜大寒”的说法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这一俗语反映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在小寒节气期间的平均气温实际上比大寒时要低,寒冷程度更为严重。这是因为北方的小寒节气通常处于每年公历1月5日至7日之间,而最冷的时间段往往是在1月中旬(10日至20日),这个时间段正好落在小寒节气之内。
对于南方地区而言,情况则有所不同。由于南方气候相对温暖,加上湿度较大,使得大寒时节(大约在1月20日左右开始)的体感温度可能更低,因此南方有“大寒比小寒冷”的说法。
在民间,节气的更迭总伴随着诸多习俗与讲究,尤其 2025 年的小寒,甚至有传言称是 “凶日”,这其中到底藏着怎样的门道呢?
其实,所谓 “凶日” 一说,更多是源自古人对自然变化的敬畏与经验总结。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这表明小寒时节,天地阳气潜藏,阴气盛极,古人认为在这样阴阳转换剧烈之时,行事需格外谨慎,于是便有了流传于中老年人之间的一些说法,如 “1 不开、2 不发、3 不补、4 要吃”,且看详情。
“1 不开”:晨起莫急开窗
小寒时节,室外天寒地冻,银装素裹,一片寂静中透着刺骨的寒意。
室内则多靠暖气、空调等取暖设备维持着如春的温暖。
这样的季节里,经过一夜的封闭,室内温度得以相对稳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温馨的避风港。
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晨起时,千万别急着去开窗通风。
这是因为,人体在刚从睡眠的宁静状态苏醒之际,血液循环、体温调节等生理机能还未完全从休眠模式中调整过来,对外界的变化尤为敏感。
若此时突然开窗,让冷空气如潮水般长驱直入,极易引发体内血管的急剧收缩,从而导致血压出现不稳定的波动,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埋下隐患。
据相关数据显示,冬季的清晨往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特别是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发病风险更是比其他时段高出了整整30%。
在这个寒冷的时节,中老年人应更加注重健康防护。
晨起后,不妨先进行一些简单的室内活动,如伸伸懒腰、做做深呼吸,让身体逐渐适应苏醒的节奏。
等到太阳高升,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室外温度也略有回升之时,再适度地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缓缓流入室内,既保持了空气的流通,又避免了因温差过大而带来的健康风险。
“2 不发”:情绪不宜过激,钱财不宜外发
中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宝贵财富,更应注重情绪的自我调节与养护。
中医古籍中早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之说,情绪的大起大落如同寒风中的利刃,无形中扰乱着身体内的气血运行,损伤五脏六腑。
生气时,血压如同冬日里的火炉,瞬间飙升,给心脏带来沉重的负担;而过度兴奋,则如同烈火烹油,让心跳过速,引发种种不适。
中老年人需学会在冬日里寻觅一份内心的宁静,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让心灵如冬日暖阳般温暖而平和。
除了情绪的把控,钱财的守护同样至关重要。
年关将至,各类诈骗手段如同冬日里的病毒,层出不穷,专盯中老年人辛苦积攒的养老钱。
数据显示,每年岁末年初,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案件发生率如同冬日里的寒流,平均增长约15%,令人触目惊心。
陌生来电中所谓的“高回报投资”、“幸运中奖”等诱饵,背后往往隐藏着陷阱。中老年人应提高警惕,对于此类信息一概不信,守住自己的钱包,就像守住冬日的温暖,安安稳稳度过每一个寒冷的日子。
“3 不补”:无虚不补、非时不补、过度不补
“无虚不补”强调的是补养的针对性。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误以为进补就是多吃营养品,却忽略了自身是否真正需要。实际上,只有当身体出现明显的虚弱症状,如乏力、气短、面色苍白等,才应考虑适当进补。对于身体康健、气血充盈的人来说,过量食用如阿胶、燕窝等滋腻补品,不仅不能有效吸收,反而会增加脾胃负担,导致运化功能减弱,出现上火、便秘、消化不良等问题。
“非时不补”则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养生理念。
食物与药物一样,具有温热寒凉四气,应与季节、气候相协调。小寒时节,虽然天气寒冷,但阳气正处于缓慢回升之中,此时若大量进食羊肉、狗肉等大热之品,极易使阳气生发太过,打破体内阴阳平衡,引发上火、燥热等不适。
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如适量增加一些温性食物,如红枣、生姜、桂圆等,既能帮助身体抵御寒冷,又不会过于燥热。
“过度不补”强调的是补养的适度性。
即使身体确实需要调养,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切不可急功近利。人参、鹿茸等名贵补品虽好,但过量服用却会让身体难以承受,出现流鼻血、失眠、烦躁等“补过头”的症状。这是因为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是有限的,超过这个限度就会成为负担。
在进补时,我们应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适合的补品和剂量,同时注意观察身体的反应,及时调整进补方案。
进补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结合生活常识和医学知识,遵循“3 不补”原则,做到饮食有节,适度为宜。
“4 要吃”:要吃 “暖”、吃 “黑”、吃 “苦”、吃 “鲜”
“要吃暖”,这不仅是一种味觉上的享受,更是对身体的一种温柔呵护。
在寒风凛冽的冬日早晨,为自己煮上一锅热腾腾的小米粥,或是亲手擀制一碗细滑的热汤面,再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那蒸腾而上的热气仿佛能瞬间驱散周身的寒意。
用餐时,不妨放慢脚步,让每一口温暖的食物都充分在口腔中化开,再缓缓滑入胃中,这样的细嚼慢咽不仅有助于消化,更能让人从内到外感受到温暖与满足。
“吃黑”则是一种智慧的选择。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豆、黑米,它们不仅色泽深邃,更蕴含着丰富的营养与补肾的功效。
日常饮食中,可以尝试将黑芝麻磨成粉,加入牛奶或豆浆中饮用,既美味又滋补;黑豆则可以炖煮成汤,或是与杂粮一起煮成粥,既增加了食物的层次感,又巧妙地融入了养生之道。
黑米更是不可多得的佳品,用它来替代普通米饭,不仅色泽诱人,更能帮助我们在冬季固本培元,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吃苦”虽听起来不那么悦耳,但在寒冷干燥的小寒时节,却别有一番风味。苦瓜、苦苣等苦味食物,它们虽苦,却能清热降火,润燥通便,是调节体内平衡的良药。
在烹饪时,可以尝试将苦瓜切片,用少许盐腌制片刻后,再与蒜末快炒,这样既保留了苦瓜的清脆口感,又减轻了其苦涩味,使之成为餐桌上的一道清新佳肴。
“吃鲜”则是强调与自然同频共振的生活哲学。冬季虽不如春夏那般蔬果丰富,但仍有许多应季的新鲜蔬果值得我们去探索。比如,甜脆的冬枣、汁水充盈的橙子,以及清甜可口的萝卜,它们富含维生素与膳食纤维,是增强机体免疫力、抵御寒冬病菌侵袭的绝佳选择。
不妨在每日的餐后,安排一份色彩缤纷的水果拼盘,或是将萝卜切丝,凉拌成一道开胃小菜,让身体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能汲取到大自然的精华与力量。
虽说 2025 年小寒 “凶日” 有诸多讲究,但这背后是古人智慧与养生经验的凝结,我们取其精华,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中老年人安稳过冬便多了几分保障。希望这些小贴士,能助您和家人健康喜乐,迎接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