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冠心病患者若想活过80岁,日常要避免4事,早了解早受益

发布时间:2025-01-01 01:04  浏览量:3

很多人一听到“冠心病”就先入为主地认为这是“老年病”,甚至认为只要岁数一大,难免都会跟它扯上关系,早预防也没有太大意义。前不久有位65岁的患者来门诊咨询,他带着一堆保健品说明书,焦急地问我:“医生,我这些补充剂都很贵,吃了是不是就能防住心血管堵塞?还能让我活到八九十?”在临床上,这种把保健品当成“护身符”的患者并不罕见。

但实际上,冠心病并非只靠吃保健品就能抵挡,很多人把精力和金钱全花在“求偏方”上,却恰恰忽略了病因控制与风险因素管理。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会提醒患者:与其把期望寄托在神乎其神的秘方上,不如在日常生活中做好细节管理,尤其要远离一些常被忽视却极易诱发病情恶化的习惯。

我在医院工作多年,常常遇到刚查出冠心病就紧张不已的中青年患者。有些人工作压力大,长期熬夜或大量吸烟,却又认为“我还年轻,不会有问题”;有些人盲目依赖各种“保健神药”,心里认定“越贵越灵,吃多点总没错”;还有些人觉得只要不胖、血脂不高,就没必要关注心脏健康。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误区”,往往是在引发第一次胸痛或出现心肌缺血迹象后才引起重视,可到那时可能已为时晚矣。

我在临床中见过很多提早干预、调整生活方式后病情稳定甚至预后良好的患者,也见过拒绝改变不良习惯而导致反复住院的病例。今天想结合自身的观察和专业思考,分享一项在学术会议上了解到的罕见数据,以及我总结出来、尤其需要冠心病患者谨慎对待的4个高危生活习惯。

前段时间在一个大型心血管学术会议上,我留意到一项样本量不小的研究:该研究对超过2万名确诊冠心病的中老年受试者进行了长达8年的随访,结果显示,那些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效控制高盐摄入、保证充足但不过度的运动量、避免过度精神刺激与烟草伤害的人群,其80岁时心血管事件累计发生率比未改变不良习惯者低了近40%。这个数据让我印象深刻,也进一步印证了临床上一直在强调的“四大危险因素”对病情走向的影响。

1. 大量高盐饮食:
偏咸的口感对于不少人而言就像某种“记忆中的味道”,似乎不够咸就吃不下饭。可正是这个“偏好”会对血管健康形成慢性打击。高盐饮食不仅会引发高血压,也容易让血管内皮功能遭到损伤。举个比喻,就像一锅粥,如果总是不停往里放盐,喝到最后只能又咸又涩,甚至难以下咽。同样,长期摄入过量的盐,一旦出现动脉硬化或其他并发症,想再逆转就变得困难。

根据我所在医院近三年的住院病例统计,近八成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在饮食调查中显示“重口味”倾向。现实临床中,我们常常先从限盐入手调整,他们的血压与心率波动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建议目标是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多选用天然食材、少用含钠量高的调料。

2. 长期情绪失控:
不少冠心病患者在情绪管理方面存在盲区:要么习惯“闷在心里”,情绪长时间积压后形成慢性焦虑;要么容易暴躁、动辄发火。心理和生理往往是紧密联动的。精神刺激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持续兴奋,心率和血压波动,诱发心肌耗氧量上升,长期如此可增加心绞痛发作风险。

临床上曾见到一例极为罕见的“情绪诱发性心绞痛”病例:患者在连着数日精神极度紧张后出现剧烈胸痛,心电图提示明显ST段压低,最终确诊为严重冠脉痉挛。研究显示,适度的情绪宣泄和心理疏导有助于稳定冠心病的预后,并可减少恶性事件的发生。建议大家学会分散注意力、规律作息,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3. 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
有些冠心病患者担心活动后会胸闷或心慌,就干脆长期“能躺不坐,能坐不站”,殊不知过于保守的活动量同样会带来血管内皮功能退化等问题。我们曾对门诊随访的200余位冠心病患者进行活动量对比,结果显示,坚持每周进行3到5次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的患者,在一年后复查心功能及心电图,有超过三成达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或保持稳定。

相反,那些觉得自己“不能动、不能累”的人,不仅体能下降明显,还普遍出现了血脂增高和体重增加。尤其是在室内久坐时,还会抑制下肢血液回流,加重下肢水肿与静脉血栓风险。适度运动就像做一锅粥,不停翻搅才能熬出香味。如果长期一动不动,这锅粥很快就会沉底,甚至烧糊。对于冠心病人而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更关键,不要盲目跟风跑马拉松,可以从每天15~30分钟步行开始。

4. 烟草和被动吸烟:
冠心病与吸烟的关系几乎无需多言,但临床上不少患者仅在查出病情的头几个月努力戒烟,后来就慢慢“放纵”回去。而在实际诊疗中,我们还能发现另一个问题:被动吸烟造成的危害被严重忽视。门诊曾有位70岁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自己从不吸烟,却常年和抽烟的家人同住。后续检查提示,她的血管斑块数量和进展速度与一些吸烟多年的男性患者相差无几。

烟草中有数千种化学成分,除了心血管疾病,对呼吸系统与其他脏器损伤同样明显。若真的无法彻底戒烟,至少也要尽量减少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的时间。世界卫生组织对烟草致病性的研究已经很明确: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均可显著增加冠心病恶化风险。

我常常提醒那些已经确诊冠心病或存在心血管风险因素的人群,不要将希望全部寄托在昂贵的保健品或单一的药物治疗上。疾病的产生是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悄悄影响病程。与其在问题严重时忙乱地四处找补,不如一开始就把那些被证实对心血管不利的习惯剔除,把精力和资金留给更有效、更安全、也更可持续的干预方式。

尤其在迈向80岁的道路上,高危因素的累加效应会更加明显。做出改变并不晚,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踏踏实实地去改进,很多预后都能因此扭转。愿更多冠心病患者能守护好自己的心脏健康,从容迈过80岁的人生里程碑。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