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没他真不行!全网盼赵本山回归

发布时间:2025-01-03 20:48  浏览量:3

咱都知道,春晚可是除夕夜的 “必备大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着春晚,热热闹闹过大年。而在春晚的舞台上,赵本山那可是绝对的 “顶流”。从 1990 年的《相亲》开始,他和黄晓娟把老年人的那种含蓄又有趣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句 “啥也别说了,理解万岁吧”,瞬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之后,《小九老乐》《我想有个家》等作品,更是让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个带着东北口音、表演贼接地气的赵本山。那些年,要是春晚没了赵本山的小品,总感觉少了点年味儿,他就是咱除夕夜盼着的那份欢乐,稳稳地霸屏春晚,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说起赵本山的经典小品,那《卖拐》系列必须拥有姓名。在《卖拐》里,赵本山把 “大忽悠” 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几句忽悠,就让范伟饰演的老实人 “范厨师” 晕头转向,心甘情愿掏钱买拐。那 “要啥自行车”“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 等台词,瞬间成为全国流行语,至今还被大家挂在嘴边。还有《昨天今天明天》,赵本山和宋丹丹化身 “白云黑土”,操着一口东北大碴子味的方言,讲述农村的变化,“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既幽默又展现了时代风貌,让观众看到农村生活的变迁,也感受到老一辈人的朴实与乐观。这些小品为啥这么受欢迎?一方面是赵本山极其擅长从生活里 “挖宝”,把日常的事儿、普通人的心思,用夸张又真实的表演呈现出来;另一方面,那些押韵、俏皮的东北方言台词,就像带着魔力,从耳朵钻进观众心里,让人笑得前仰后合,这就是赵本山小品的魅力,扎根生活又高于生活,成为春晚舞台上永不落幕的经典。

赵本山的成长,那可真是一部实打实的逆袭传奇。他出生在辽宁铁岭的农村,打小家境贫寒,6 岁没了妈,8 岁爸又走了,妥妥一个苦命娃。好在盲人二叔收留了他,二叔虽眼睛看不见,却身怀绝技,二胡、唢呐、二人转样样精通。赵本山跟着二叔,有样学样,练就了一身扎实的民间艺术基本功,这也为他日后的演艺之路铺下了第一块基石。

后来,赵本山在当地剧团崭露头角,《摔三弦》让他在东北一炮打响,可真正让他走向全国的,是春晚的舞台。从 1990 年《相亲》开始,他成了春晚常客,21 次登台,15 次获奖,“小品王” 实至名归。但这一路,也离不开贵人相助。像姜昆,在他还没名气时,给了他上春晚的机会;还有李忠堂,像伯乐一样挖掘他,让他参演《摔三弦》,彻底改变命运。赵本山自己也争气,他把生活里的酸甜苦辣、老百姓的家长里短,都揉进小品,用东北方言那么一 “倒腾”,全国观众都被逗得哈哈大笑,又能品出生活的滋味,这才一步步从草根成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他这一路的拼搏,太值得咱佩服!

赵本山告别春晚后,那感觉就像春晚舞台缺了块 “顶梁柱”。观众们像丢了魂儿一样,每年除夕夜守在电视机前,少了那份眼巴巴盼着赵本山小品的热乎劲儿。虽说后来也有不少新的喜剧面孔、精彩节目,可老观众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没了赵本山的春晚,就像过年少了顿饺子,年味儿都淡了几分。再瞅瞅现在的春晚小品,有些为了教育意义,丢了那份纯粹的乐子,强行煽情、说教,观众笑得牵强,哪有当年赵本山小品那种让人拍大腿、笑出眼泪的畅快。赵本山在春晚扎根那么多年,他一走,舞台上、观众心里的那个空位,至今都没人能填上,他就像春晚的一个 “心结”,让人时不时就怀念起那些有他的除夕夜。

这几年,网友们盼赵本山回归春晚的呼声那是一浪高过一浪。在抖音、微博这些平台上,随便一搜,全是网友的 “走心” 评论:“没有赵本山的春晚,总觉得少了灵魂,年味儿都淡了,真希望他能再登春晚,让咱找回以前守着电视等他小品的热乎劲儿!” 还有人说:“现在的小品好多都太尬了,强行搞笑、硬煽情,哪有老赵当年那种自然又接地气的乐子,快把老赵请回来拯救春晚吧!” 看着这些评论,就能真切感受到观众对赵本山的想念。家人们,你们是不是也和这些网友一样,眼巴巴盼着赵本山重回春晚呢?要是他回归,你们最期待他带来啥样的作品,是继续和老搭档合作,还是挖掘新故事?来评论区唠唠,说不定咱的心声真能被春晚导演瞅见,让老赵再次闪亮登场!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