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时节,医生警告:老年人不想突发心衰,在家中要留心这4件事

发布时间:2025-01-04 11:02  浏览量: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极寒的时节,很多老年人往往忽略了这个时节带来的健康隐患。一位看似健康的老人,早晨还在家中准备早餐,下午却因突发心衰被紧急送往医院,这样的病例屡见不鲜。

心衰,这个被称为“老年健康杀手”的疾病,往往在毫无征兆中夺走生命。医生提醒,在小寒时节,老年人想要远离心衰,必须特别注意家中的四件事。

这四件事究竟是什么?又为何能直接影响心脏健康?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为您详细解析。

心衰的“冷血杀手”特性

心衰,全称“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有效泵血以满足全身组织器官的代谢需求。它常被称为“终末期心脏病”,因为不论是冠心病、高血压,还是糖尿病等慢性病,若控制不当,最终都可能导致心衰。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2》,我国心衰患者已超过1100万人,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显著增加,尤其在寒冷的冬季,心衰的发病率更是高居不下。

研究表明,低温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直接诱发心衰的急性发作。

真实案例:
一位75岁的王大爷,平时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但病情控制较好。去年小寒时节,他在清晨外出买菜后突感胸闷、气短,最终因急性左心衰被送进急诊室。

医生诊断后发现,早晨的低温导致血压飙升,心脏负担剧增,加之未能及时保暖,诱发了急性心衰。类似的案例在冬季门诊中并不少见。

小寒时节心衰高发的四大原因

1. 寒冷刺激,血管收缩加剧心脏负担

寒冷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不可小觑。低温会使全身血管急剧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泵血的阻力,诱发心衰。特别是老年人的血管弹性较差,耐受能力低,更容易在寒冷刺激下发生急性心衰。

中医观点:
中医认为寒邪是冬季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寒邪易伤阳,特别是心阳虚弱的老年人,寒冷会导致心阳不足、血脉瘀滞,出现胸闷、气喘等症状。中医强调“温阳护心”,通过保暖和适当温补,减少寒邪侵袭。

医生建议:
老年人在冬季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头部、手脚和胸部的保暖。出门宜佩戴帽子、围巾,穿厚袜,避免清晨温度最低时外出。

2. 晨间血压波动,易诱发心衰

冬季的清晨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研究发现,人体在清晨4点至10点期间,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血压易波动,而寒冷天气会进一步加剧这一现象,导致心脏负担骤增。

中西医结合分析:
西医认为,晨间血压波动是心衰的重要诱因,而中医则强调凌晨为“阴气最盛、阳气将升”的时段,阳气不足则容易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

医生建议:
老年人应尽量避免清晨运动或外出活动,早晨起床后应缓慢活动,等待血压平稳后再进行日常事务。服用降压药的患者应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和服药时间。

3. 活动减少,代谢变慢

寒冷使人们的户外活动明显减少,尤其是老年人更倾向于“猫冬”,长时间待在温暖的室内。而缺乏运动会导致心肺功能进一步下降,血液循环减慢,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诱发心衰。

中医观点:
中医强调“形动则气行,形静则气滞”,过度静养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出现瘀血阻滞的现象,从而加重心脏负担。

医生建议:
老年人在冬季应适量进行室内运动,如太极拳、散步等,保持血液循环畅通。注意运动强度要适中,以免诱发心脏不适。

4. 饮食不当,增加心脏压力

冬季人们容易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如火锅、红肉等。这些食物可以御寒,但也会显著增加血液粘稠度,导致血管堵塞、心脏负担加重。

中西医结合分析:
西医观点认为,过多摄入高脂肪食物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中医认为,冬季饮食应以“温补”为主,但必须避免“过补”,否则易导致痰湿内生,堵塞气血运行。

医生建议:
老年人冬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同时适量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鱼类和豆制品,避免大鱼大肉或过多食用高盐、高糖食品。

心衰的症状及紧急处理

心衰的常见症状

心衰的症状多与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有关,典型表现包括:

· 气短:活动后明显感觉呼吸困难,甚至在安静状态下也感到呼吸不畅;

· 体力下降:稍微活动就感到疲惫乏力;

· 水肿:下肢、脚踝等部位出现浮肿,早晨起床后眼睑浮肿;

·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半夜突然因呼吸困难而惊醒,需坐起才能缓解。

紧急处理方法

若老年人在家中突发心衰,家属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 让患者保持半卧位,减轻心脏负担;

2. 保持患者周围空气流通,避免过度用力活动;

3.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等待专业救援。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向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心衰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

· 利尿剂:减轻水肿和肺部积液;

· 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脏负担;

· 血管扩张剂:改善血液循环。

此外,严重情况下可考虑安装心脏起搏器或进行心脏移植。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心衰主要以“补气养心、温阳化瘀”为原则,常用中药包括:

· 黄芪:益气补虚,增强心脏功能;

· 丹参:活血化瘀,改善心肌供血;

· 桂枝:温阳通脉,缓解胸闷。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与不足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具有显著优势:西医能够迅速缓解急性症状,而中医可以通过调理体质,减少复发风险。但中医见效较慢,不适合急性发作时单独使用。

这就要求患者根据自身情况,科学选择治疗方案,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

小寒时节预防心衰的4件事

1. 保暖御寒: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外出注意防寒,避免受凉。

2. 规律用药:严格遵医嘱服用降压药、降脂药等,定期监测血压和血糖。

3. 适量运动:避免过度静养,但也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4. 健康饮食:控制盐分和脂肪摄入,避免暴饮暴食。

心衰是一个高危疾病,但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可以显著降低发病风险。

尤其是在小寒时节,老年人及家属更应重视防寒保暖、规律用药、健康饮食等细节,做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生命之重,从点滴守护开始。

信息来源:

·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2》

· 《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

· 中医经典文献《黄帝内经》《金匮要略》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标签: 突发 小寒 心衰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