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乱吃药了!提醒父母:这8类药物会引起帕金森病,谨慎使用!

发布时间:2025-01-06 11:36  浏览量:1

在健康的道路上,药物本应是我们的得力助手,帮助我们战胜疾病,恢复活力。然而,你可能想不到,某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竟可能悄悄埋下另一种健康隐患 ——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神经系统疾病,不再仅仅是老年人的 “专利”,它可能就隐藏在我们日常服用的药物之中,随时准备给毫无防备的我们沉重一击。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那些可能引发帕金森病的药物,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一定要认真看下去哦!

程序员小张的遭遇: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警钟

小张,一位年仅 36 岁的程序员,在 “996” 高强度工作模式的长期压榨下,身体终于不堪重负,亮起了红灯。他开始频繁遭受头痛的折磨,一侧头部总是隐隐作痛,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脑袋里肆意搅动,严重的时候,还会伴有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症状。在社区医院,他被诊断为 “偏头痛”,并开了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嘿,你还别说,这药效果立竿见影,小张吃了一段时间后,头痛症状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工作效率也像坐了火箭一样蹭蹭往上涨。

可没过多久,头痛再次来袭,小张没当回事,直接去药店又买了几盒药继续吃。这一吃就是三个月,没想到,新的麻烦来了。小张发现自己的左手变得 “不听话” 了,总是不由自主地抖动,打字的时候手指像失灵了一样,按错键那是家常便饭,就连吃饭夹菜这样简单的动作都变得异常困难,饭菜常常 “越狱”,掉得满桌都是。

这下,小张彻底慌了神,脑海里瞬间闪过一个可怕的念头:难道自己年纪轻轻就得了 “老年性帕金森”?他一刻也不敢耽搁,火急火燎地赶到医院神经内科。经过医生一系列详细的问诊、查体和辅助检查,最终确诊为 “帕金森综合症”,不过,可不是他以为的 “老年帕金森综合征”,而是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隐藏在药物背后的 “黑手”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drug-induced Parkinsonism,DIP),这个听起来就很复杂的病症,其实是某些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副作用,它会导致患者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研究表明,中老年人更容易受到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 “青睐”,它也是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这种病的致病药物五花八门,常见的有抗精神病药、钙离子通道拮抗剂、胃肠道动力药和抗癫痫药等。虽然临床上并不少见,但由于其症状与其他疾病有相似之处,常常容易被误诊或漏诊,从而延误治疗。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而且每个人的情况可能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患者可能会出现震颤、肌肉僵硬、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等典型的帕金森病症状,但也有些患者可能只表现出其中的一部分症状,或者症状比较轻微,容易被忽视。比如,有的患者可能只是感觉手脚不太灵活,动作变慢了,却以为是最近太累了,没有在意;还有的患者可能出现面部表情减少、说话声音变小等不太明显的症状,很容易被误以为是情绪问题或者其他疾病。

此外,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病时间也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在服药后短短几周内就可能出现症状,而有些患者可能在服药数月甚至数年后才逐渐显现。这就使得病情更加难以捉摸,增加了早期诊断的难度。

致病药物大揭秘:你身边的 “潜伏者”

抗精神病药:双刃剑的另一面

抗精神病药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们也是引发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 “大户”。这些药物通过阻断多巴胺(DA)的作用来达到治疗效果,然而,当多巴胺被过度阻断时,就可能导致帕金森综合征的出现。

不同类型的抗精神病药引发 DIP 的风险也有所不同。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由于对多巴胺受体的阻断作用较强,发生 DIP 的风险相对较高;而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精神病药及非经典型抗精神病药在设计上更加 “聪明”,对多巴胺受体的作用相对更精准,发生 DIP 的风险相对较低。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绝对安全。比如喹硫平,虽然总体来说引发锥体外系症状及加重帕金森症的风险较低,但在个别患者身上仍可能出现问题;氯氮平致 DIP 的风险也不高,但它可能会带来其他一些不良反应;而阿立哌唑则明显加重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临床医生一般不推荐帕金森病患者使用。

抗抑郁药:情绪与运动的失衡

抗抑郁药本是帮助人们走出阴霾、重拾快乐的 “心灵解药”,但某些抗抑郁药却可能在不经意间影响我们的运动功能,引发帕金森综合征。三环类或四环类抗抑郁药,像多塞平、阿米替林等,它们的作用机制比较复杂,不仅会影响去甲肾上腺素和 5 - 羟色胺(5-HT)系统,还会对多巴胺系统 “动手动脚”,从而增加了诱发帕金森综合征的风险。

近年来,SSRI 类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文拉法辛等)引发帕金森综合征的报告也有增多的趋势。尤其是对于本身就患有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患者来说,合用这些药物可能会使病情雪上加霜,症状进一步加重。这是因为抗抑郁或焦虑药在调节神经递质的过程中,可能会过度抑制多巴胺功能,导致帕金森综合征的症状显现。

氟哌噻吨(黛力新)作为临床常用的抗焦虑抑郁药,也不能掉以轻心。它具有与多巴胺 D1/D2 受体拮抗的作用,大剂量使用时,主要拮抗突触后膜的 D1 受体,降低多巴胺能活性,从而引发锥体外系症状。据研究,约 28% 的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此类问题。

胃肠动力药:胃肠道与神经系统的 “纠葛”

胃肠动力药,顾名思义,是用来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消化的药物。然而,其中一些药物却可能与帕金森综合征扯上关系。甲氧氯普胺、氯波必利、伊托必利等胃肠动力药,它们的作用机制是拮抗胃肠道多巴胺 D2 受体,通过干扰胃肠道的多巴胺信号来促进胃肠蠕动。但不幸的是,这种对多巴胺受体的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胃肠道,还可能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巴胺功能,从而引发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在这些药物中,甲氧氯普胺是引发药源性运动障碍最为显著的 “罪魁祸首”,尤其在年轻患者中更为常见。相比之下,多潘立酮虽然也属于胃肠动力药,但它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较小,一般不会引起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滥用多潘立酮,它也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看似无害的 “隐患”

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绞痛等。然而,部分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却可能成为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 “导火索”。研究发现,长期使用桂利嗪或氟桂利嗪的患者中,近 1/3 可能会出现帕金森综合征的症状。其中,氟桂利嗪致 DIP 的风险是桂利嗪的 2 倍。这是因为氟桂利嗪半衰期长,药效强,且分子结构与抗精神病药物相似,更容易透过血脑屏障与多巴胺 D2 受体结合,从而干扰多巴胺的正常功能。

相比之下,其他常见的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如地尔硫、氨氯地平、硝苯地平和维拉帕米)引发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风险相对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忽视其潜在风险。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尤其是长期用药的患者,医生应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帕金森综合征的相关症状,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其他药物:潜在的风险无处不在

除了上述几类常见的药物外,还有一些药物也被报道可能引发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虽然它们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同样不容忽视。抗亨廷顿舞蹈症药物丁苯那嗪,它的作用机制是耗竭多巴胺类物质,并且可能对突触后膜多巴胺受体有阻断作用,这就使得它在治疗亨廷顿舞蹈症的同时,有可能引发帕金森综合征。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在治疗心律失常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静止性震颤和强直等症状,其原因可能与基底节纹状体损伤有关。

降压药中的利血平(目前临床上单独使用较少),它会使交感神经末梢囊泡内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耗竭,长期应用易诱发帕金森综合征和抑郁症。复方制剂北京降压零号中含有利血平,若长期将其作为降压药使用,就需要警惕帕金森综合征的风险。甲基多巴的代谢产物会争占多巴胺的受体,降低多巴胺的浓度,从而导致帕金森综合征。

第一代 H1 受体拮抗剂(如异丙嗪等),也有导致帕金森综合征的报告,应避免长期或大剂量应用。此外,两性霉素 B、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静注后,以及哌替啶、利培酮、曲美他嗪、碳酸锂、丙戊酸、苯妥英钠等药物使用后,患者也可能出现帕金森综合征的症状,但具体的发病机制可能因药物而异。

预防与治疗:守护健康的关键防线

预防胜于治疗

对于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预防无疑是最为关键的防线。在用药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女性、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有锥体外系疾病病史的患者等高危人群,更要谨慎用药。

首先,尽量避免使用那些可能引发帕金森综合征的药物。如果有其他替代药物可供选择,且疗效相当,应优先考虑使用风险较低的药物。其次,在使用可能致病的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医嘱,按照正确的剂量和疗程服用,切勿自行增减药量或延长用药时间。同时,应避免联合使用两种及以上具有相似不良反应的药物,以免增加患病风险。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如果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了疑似帕金森综合征的症状,如震颤、肌肉僵硬、运动迟缓等,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查体和相关检查,判断是否为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并确定责任药物。一旦确诊,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治疗,通常包括停药、随访观察和对症治疗等措施。

在大多数情况下,停药后症状会在数月内逐渐缓解,但也有少数患者的症状可能持续较长时间,甚至发展为持续性帕金森综合征。对于无法停药的患者,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尝试减量或换用风险较低的药物;对于因精神疾病等原因无法停药的患者,可考虑换用风险较低的非经典抗精神病药,但这需要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权衡利弊后做出决策。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虽然是一种由药物引发的疾病,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合理用药,密切关注身体变化,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就能够有效降低患病风险,避免陷入 “治病却致病” 的困境。

健康无小事,药物使用需谨慎。让我们一起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远离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威胁。希望大家都能牢记这些知识,在用药的道路上更加安全、明智!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