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熊利泽教授:探索精准麻醉策略,破局老龄化围术期脑健康挑战
发布时间:2025-01-07 14:33 浏览量:3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患者围术期脑健康问题愈发凸显,成为医学界亟待攻克的关键领域。在此背景下,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熊利泽教授牵头的我国麻醉学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围术期老年脑功能稳态维持的精准麻醉策略”取得重要进展,这不仅标志着我国麻醉学研究迈出了重一步,也为应对全球老龄化社会的健康挑战带来了新的希望。为此,围术期医学论坛特邀熊利泽教授分享这一项目从立项到推进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关键突破点以及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以助力广大同仁深入了解该领域的前沿动态。
专家介绍
熊利泽 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中华麻醉学会第十二届主任委员;
全军麻醉学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创新团队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01
围术期医学论坛:作为“围术期老年脑功能稳态维持的精准麻醉策略”这一重大科研项目的牵头人请您介绍一下项目背景,在当前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该项目的研究对于提升老年手术患者的安全性和术后生活质量具有怎样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熊利泽教授:2022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推进老龄工作进展情况的最新报告》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亿,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国务院将实现老年健康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老龄化带来的结果是老年手术患者数量的不断攀升,2023年《中国卫生健康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年均手术量已经超过8200万例,在一些常见手术如肿瘤、骨科、心血管、肺部手术中老年患者占比超过40%。老年患者相较于青年人群更易发生围术期并发症,其中最常见且最难处理的就是围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术后谵妄、术后认知功能损伤、围术期脑卒中等,其发病率是青年患者的5~10倍,是导致患者术后死亡风险增加的重要原因,可使老年患者术后远期死亡率增加40%,也是影响老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术后远期转归的重要疾病。
因此,如何在围术期管理层面维持老年患者脑功能稳态,保障老年患者围术期安全,最终改善老年手术患者远期转归是重大的临床需求,也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一个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02
围术期医学论坛:该项目的核心研究目标是什么?您期望通过这一项目实现哪些具体的科学突破或技术创新?特别是在“围术期老年脑功能稳态维持”方面,您认为有哪些关键的科学问题亟待解决?
熊利泽教授:“围术期老年脑功能稳态维持的精准麻醉策略”项目是针对围术期安全和术后良好转归的重大临床需求,聚焦围术期老年脑功能稳态维持的精准麻醉策略研究,围绕围术期老年脑功能稳态失衡的发生、识别和防治等关键科学问题,系统解析麻醉手术影响老年脑功能稳态失衡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构建围术期老年脑功能稳态维持的预警体系,创建精准麻醉策略,为保障老年手术患者围术期安全及改善术后转归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干预策略。
其中比较具体的关键科学问题在于:
(1)在衰老大脑中,从分子、环路的不同层面探究麻醉药物和手术创伤影响脑功能稳态的神经机制。
(2)基于上述机制的探究,筛选能够准确表征老年围术期脑稳态失衡的脑电标志物和血清标志物。同时,结合深度学习算法,构建集预测、诊断、评估及评价为一体的相对完备的老年患者围术期脑功能稳态变化的预警体系或预测模型,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3)建立具有我国老年患者临床特征的围术期大数据库,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新生化标志物和脑电新表征,牵头多中心研究,最终建立一些能覆盖围术期全程的集束化策略,满足保障老年患者围术期安全和术后良好转归的重大临床需求。
03
围术期医学论坛:在推进这一项目的过程中,您和您的团队遇到了哪些挑战?无论是从技术实现、伦理考量还是患者个体差异等方面,您是如何规划应对策略的?是否有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或发现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些成果对于后续研究有怎样的启示和推动作用?
熊利泽教授: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团队面临了多方面的挑战。在基础研究方面,老年动物的饲养成为一大难题。我们项目主要聚焦于衰老领域,需使用大量老年模式动物,饲养月龄要达到18~20个月,是正常研究饲养周期的8~9倍。再结合部分转基因小鼠的构建和繁育,进一步增加了研究开展的难度,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在项目的开始就构建了专门的繁育体系,配备了专职的动物饲养人员,目前已经能初步满足常规老年动物每月的用量,保障了研究的正常开展。对于一些转基因动物目前也还在繁育中。
在临床研究方面,围绕之前提到的围术期脑稳态标志物和精准麻醉策略,项目组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经牵头了16项多中心研究,已纳入17 428例患者。但是这中间涉及到大量临床资料,检查检验资料以及研究所需的部分脑电、标志物的检测工作。同时这其中大部分患者还需要进行从术后1个月到术后3年的随访,才能获取最终的临床指标。除了工作量大之外,项目目前研究经费可能并不足以完全支持这么多临床样本的检测。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也鼓励课题组成员去申请更多的衍生项目,来继续推进研究的开展,最终达到一个集束化的精准麻醉管理策略。
尽管在推进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但令人欣喜的是,项目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在基础研究方面,我们已经发现了几个老年患者围术期脑稳态失衡关键的分子靶点和神经环路机制。我们最新研究发现常用的吸入麻醉药可以和代谢关键酶CBS直接结合,影响同型半胱氨酸代谢,最终破坏围术期老年脑功能稳态。在环路方面,我们也发现手术创伤会影响海马-前额叶皮质环路的同步性,造成老年小鼠术后认知损伤与焦虑的发生。同时我们已经建立了针对这些变化的经颅直流电刺激方案,将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由19.7%降低至4.9%,术后焦虑发生率由70.4%降低至38.8%。
在临床研究方面,团队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们通过RCT研究已经发现,术前阶段的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多穴位同步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将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从25.6%降低至9.7%;术中平均动脉压管理可以改善老年患者96个月的远期生存;在术后方面,晚间的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可以降低老年患者谵妄发生率约8.3%。这些研究成果大部分已经发表在、等国际权威杂志,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04
围术期医学论坛:您如何看待这一项目研究对未来麻醉学乃至整个医学领域发展的长远影响?是否有进一步的规划或愿景,比如建立新的诊疗标准或推动相关技术的国际化合作?
熊利泽教授:本项目研究聚焦于老年群体脑健康、认知功能与麻醉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一领域不仅关乎国家重大的公共卫生需求,更是解决日益严峻的老年健康问题的重要方向。当前,老年手术患者数量持续攀升,围术期脑功能损伤问题成为制约老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整体康复效果的关键瓶颈,而我们的项目正是瞄准这一痛点展开深入探索,尝试建立精准的预警体系和有效的干预策略,为老年患者围术期脑功能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方案。相信,本研究的实施和完成,对于未来此领域研究是一个好的案例。此外,围术期医学的发展就是关注患者的术后顺利恢复和远期转归,围绕麻醉与围术期理念进行攻关,解决关键科学问题,一定会引领麻醉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