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碰碰胡|年度最佳?东亚家庭最真实的模样都在这了

发布时间:2024-04-25 22:16  浏览量:9

文|周浩宇 胡雪怡

又一部华语电影口碑“爆”了。

豆瓣5万余人评出8.5分,《年少日记》成为2024年目前为止评分最高的院线华语电影。

但在前不久结束的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这部获得12项提名的影片却只收获一项“最佳新晋导演奖”,实在令人惋惜。但这部影片的导演卓亦谦,他的功力与潜力已展露无遗,实至名归。

一封未署名遗书的发现,让中学老师郑Sir想起了充满暴力和悲剧的童年。这一次,面对父亲的病危、妻子行将离去等多方压力,他该如何找到企图轻生的学生,阻止悲剧再次发生?

故事并不复杂,难的是讲述。而本片最大的成功,便是讲故事手法的高明。

双线叙事,交错时空,却一点都不杂乱。整部影片看下来,最直观的感觉是“舒服”。能让人有这种感觉的电影实在难得。这甚至是一部反映诸多社会议题、带有叙事“诡计”的影片,呈现出来却丝毫不别扭、生硬,让人回神时,只会感慨导演精妙的设计。

影片对于“错位的视角”的运用十分巧妙。通过画面与情节的错位,导演设计了一场视角的转变。开场的儿童主观视角在影片中后段通过主角成年后的主观视角重现,象征性地表现了影片整体的视角转化。不同视角、不同维度,我们随着影片“错位的视角”发现了更多藏在故事里的细节与深意。这些有意设计的错位,又隐隐暗示着各个人物最终的宿命。无论是视觉呈现还是故事发展,“错位的视角”都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观影体验。

社会议题是《年少日记》绕不开的话题,也是近年来香港电影的“主战场”。从早年的《阿飞正传》《天水围的夜与雾》,再到《椒麻堂会》《踏雪寻梅》,再到“新鲜出炉”的《白日之下》《年少日记》等电影,不约而同地以辛辣且深刻的方式揭露、表达社会议题。

《年少日记》是一部冷静的电影,却处处充斥着暴力。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网络暴力……多种形式的暴力在影片都有所展现。而暴力之余,是压抑,是漠视。

一场中产儿童的自杀,让人看到了东亚家庭现实的模样。

网络上有这样一种论调:“东亚家庭给孩子的爱不多不少,不会多到让你依赖,也不会少到让你离开。”影片中,主角的父母会苛责打骂、挖苦讽刺,但也会在端上水时温柔感谢,会在早餐时一起商量旅行计划。在黑暗中见过光亮,熄灭时也最容易让人绝望。

“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这是影片中反复强调的台词。厌世的情绪逐渐堆叠,心灵的哭泣无人听闻,往下一跃似乎是消除痛苦的唯一解药。由此,家庭分崩离析,“命运的齿轮”开始错位,上位者奄奄一息,曾经看似“重要的人”也成了平庸之辈。

原生家庭对于人的影响是一辈子的。郑Sir渴望走出阴霾,于是开启自我救赎之路。他不懈寻找企图自杀的学生,一条条回复网络上的“键盘侠”,带着割腕的班长放声呐喊……只为寻找一丝心灵的慰藉。

好在,影片的结尾是令人欣慰的。郑Sir成为了学生们的知心大哥,通过他们慢慢完成自己多年前未尽的义务。

最后在天台上跨越时间的相视一笑,是郑Sir与自己的和解,也是对于明天最生动的问候。不论是否有人爱你,请相信,你是重要的人。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标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