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老年人感染艾滋病占比为何持续攀升?
发布时间:2025-01-09 22:28 浏览量:2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感染艾滋病的比例正呈现出令人揪心的持续上升态势。这绝非危言耸听,相关数据犹如一记记沉重的警钟,不断敲响在我们耳畔。
回顾过往,在 2010 - 2019 年期间,60 岁及以上男性艾滋病感染者人数急剧攀升,较 2010 年增长了 500%,如此迅猛的增幅令人咋舌。到了 2019 年,新诊断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人数达 15 万例,其中 60 岁及以上感染者人数就高达 3.7 万例,占比接近四成,平均每天都有超过 100 例新增。再看 2022 年,新增患者中 60 岁以上病例占比达 25.1%,而 2024 年新报告的病例当中,60 岁以上的占比在 20% 左右。这一连串冰冷且刺眼的数字,赤裸裸地揭示出老年艾滋病问题的严峻性,已然到了刻不容缓、亟待关注的地步。
在广州,有一位 79 岁的袁大爷,他原本过着平静的晚年生活。袁大爷的妻子离世已有十载,子女们因工作繁忙不能常伴左右,孤独感如影随形。为了排遣寂寞,袁大爷偶尔会去公园溜达,结识了同样丧偶的张大妈。一来二去,两人渐渐熟络,在生理需求的驱使下,开始有了亲密接触。袁大爷觉得,都这把年纪了,张大妈不可能怀孕,便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不久后,袁大爷身体频频亮起红灯,慢阻肺几次急性发作,反复住院。医生凭借丰富的经验,敏锐地察觉到异样,怀疑他感染了艾滋病,一检测,果不其然。袁大爷得知结果时,满脸惊愕与茫然,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会染上这种病。袁大爷的经历绝非个例,在全国各地,类似的故事不断上演,这些真实发生在老年群体中的案例,无一不在向我们呐喊:老年人艾滋病问题,必须重视起来了!
许多老年人打心底里认为,艾滋病是年轻人的 “专利”,与自己毫无关联。他们觉得都这把年纪了,身体机能衰退,性活跃度降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近乎为零。就像袁大爷,在他的观念里,与张大妈亲密接触,根本无需考虑使用避孕套,怀孕不可能,艾滋病更是遥不可及的事。
这种错误认知在老年群体中普遍存在,根源在于他们缺乏系统的防艾知识普及。在过往的生活中,针对老年人的防艾宣传少之又少,他们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一知半解。日常的信息获取渠道,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社区宣传,涉及老年人防艾的内容凤毛麟角,导致他们在面对潜在风险时,毫无防备之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相较于过去有了很大改善,性活跃期也随之延长。然而,现实却很残酷,丧偶、离异、独居等情况在老年群体中屡见不鲜。据统计,我国老年丧偶人数高达数千万,大量老年人在情感和生理上长期处于 “空窗期”。
在浙江义乌,91 岁的崔老太便是典型例子。她丧偶独居 20 余载,子女不在身边,内心的孤寂如汹涌潮水。为了填补空虚,补贴家用,她时常收留一些流浪汉,稀里糊涂地与其中几位发生了性关系,最终染上艾滋病。同样,北京菖蒲河公园的胡大爷,老伴卧病多年,夫妻生活匮乏。老伴离世后,他为了满足生理和情感需求,频繁在公园寻觅伴侣,对性安全却未足够重视。
社会对老年人的性需求往往选择忽视,甚至视为禁忌,不愿提及。家庭层面,子女们大多关注老人的物质生活,鲜少关心他们的情感世界;社会层面,专为老年人提供的社交、婚恋渠道稀缺,使得他们的需求难以得到合理满足,只能通过一些不安全、不规范的途径去寻找慰藉,从而大大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令人忧心的是,老年人主动进行艾滋病检测的意愿极低。一方面,源于他们对自身感染风险的盲目自信,认为艾滋病与己无关;另一方面,传统观念作祟,觉得进行艾滋病检测是不光彩的事,怕遭人非议。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虽为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可体检项目中通常不包含艾滋病检测。深圳市疾控中心调查发现,老年艾滋病患者大多是在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才偶然被检测出感染。像袁大爷,若不是慢阻肺频繁发作,医生凭借经验排查,他或许还一直蒙在鼓里。还有许多老年人,即便身体出现诸如反复低烧、皮疹、口腔念珠菌感染等艾滋病相关症状,也只当作普通老年病,未往艾滋病方面联想,更不会主动去检测,致使病情延误,发现时已至晚期,治疗难度陡增。
艾滋病病毒一旦侵入老年人的身体,就如同打开了 “潘多拉魔盒”,对原本就因衰老而脆弱的免疫系统发起猛烈攻击,使得免疫力急剧下降。此时,各种感染性疾病便会趁虚而入,像肺炎、结核病、真菌感染等,这些疾病在年轻人身上或许还能抵挡一阵,但对于老年人而言,却可能是致命的威胁。
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疾病的耐受性较差,感染艾滋病后的症状往往更为隐匿且复杂,容易与常见老年病混淆。许多老人即便身体出现异样,如持续低烧、乏力、消瘦、皮疹等,也只是当作普通的衰老表现或慢性病症状,未引起足够重视。这就导致病情在悄无声息中持续恶化,等到确诊时,大多已发展至艾滋病晚期,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据统计,老年艾滋病患者从感染到确诊,平均间隔时间长达数年,这期间病毒在体内疯狂肆虐,极大地增加了治疗难度和健康风险。
老年艾滋病患者数量的不断攀升,无疑给公共卫生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一方面,在医疗资源方面,艾滋病治疗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定期的病毒载量检测、CD4 细胞计数,到昂贵的抗病毒药物,再到出现并发症时的对症治疗,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医疗系统的承载能力。而老年患者由于身体基础条件差,往往更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住院频率高、住院时间长,这使得有限的医疗资源愈发捉襟见肘,其他患者的就医需求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护理服务也是一大难题。老年艾滋病患者不仅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还需要心理关怀、生活照料等多方面的支持。然而,当前针对老年艾滋病患者的专业护理机构和人员严重短缺,许多患者只能居家护理,这对家庭成员的精力、知识储备都是巨大挑战。若护理不当,不仅患者的生活质量难以保障,还可能引发病毒传播风险,进一步加重公共卫生负担。
当务之急,是要为老年人量身定制精准化的防艾知识普及方案。一方面,各地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联合行动,深入社区、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地,高频次举办防艾专题讲座。邀请资深医学专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老年人详细讲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发病症状等基础知识,结合本地老年艾滋病感染的真实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风险行为,让老人们真切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近在咫尺。
另一方面,充分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制作专门面向老年人的防艾短视频、科普文章,投放在他们常用的社交平台、资讯 APP 上。例如,以动画形式展现艾滋病病毒的传播过程,用方言录制防艾知识音频,方便老年人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填补知识空白,逐步扭转他们 “老来无艾” 的错误观念,切实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医疗机构要主动作为,优化艾滋病检测流程,为老年人开辟绿色通道。在候诊大厅设置醒目的艾滋病检测引导标识,安排专人负责答疑解惑,消除老人的顾虑。采用更为便捷、无创的检测手段,如口腔黏膜渗出液检测、尿液检测等,减少老人对采血检测的恐惧。
同时,社区也要发挥前沿阵地作用,增设更多艾滋病检测点,定期开展免费检测活动。培训社区志愿者,让他们深入街巷、楼栋,鼓励老年人主动参与检测,告知老人检测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人、社会负责。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检测服务,确保每一位老人都能便捷地知晓自身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社会各界必须摒弃对老年人性行为的偏见与歧视,营造包容、开放的舆论环境。媒体应发挥正向引导作用,通过专题报道、人物访谈等形式,展现老年人真实的情感需求,传递正确的性观念,让大众认识到老年人的性需求同样需要被尊重、被呵护。
家庭作为老年人的温暖港湾,子女们要给予更多的陪伴与关心,关注老人的情感动态,鼓励他们以健康、安全的方式满足需求。若家中老人不幸感染艾滋病,家人应给予充分的关爱与支持,陪同他们积极治疗,让老人在面对病魔时不再孤立无援,重拾生活的信心与勇气。
老年艾滋病感染比例上升的问题,如同一朵 “乌云”,悄然笼罩在社会上空,给老年人的健康晚年、家庭的幸福安宁以及公共卫生事业都带来了巨大挑战。但我们需坚信,乌云之上有晴空,只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定能驱散阴霾。
每一位老年人都曾为社会的发展奉献过青春与汗水,如今他们步入暮年,理应在温暖与关爱中度过余生,不该被艾滋病的恐惧所笼罩。作为子女,要给予老人更多精神慰藉,用陪伴填补他们的情感空虚;作为社会一员,当摒弃偏见,为老年人营造宽松、友好的环境;作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防艾政策落地生根。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老年人筑牢防艾堡垒,用爱与责任为他们撑起一片健康的蓝天,让夕阳余晖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共同书写关爱老年人、共抗艾滋病的温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