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影余像】:花了16万“巨资”,他拍了部古装巨片--费穆导演《孔夫子》
发布时间:2024-04-25 16:57 浏览量:9
文/孙海帆
1940年,距今70多年前的上海,在日本人的占领下已成了一座孤岛,迫于形势,上海的电影界一时间无奈都投向拍摄古装戏,这时,一位36岁的年轻导演拍了一部古装大片《孔夫子》,这部电影是当时古装片中投资最大的,达到了16万元,而一般的影片则只需投资8千元左右。
《孔夫子》剧照、孔子由唐槐秋扮演
这位导演自己找资料,写剧本,然后他在报馆工作的二弟下班回来和他一起讨论剧本,他的建筑师三弟则精心帮他设计了春秋时期的布景、环境、服饰和用品,这导演精益求精,本来计划三个月拍完的电影,他整整拍了1年,预算也由原来的3万元超支到16万元,可以说,在当时,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古装大片,也是华语电影中大制作的前辈。
导演费穆(1906年-1951年)
这部电影不是当时的“有关政府部门文化产业扶持基金”拍摄的,而是由一位做人参生意老板的儿子投资的,这个“富二代”是个狂热的电影迷,他叫金信民,而这位导演则是大名鼎鼎的、中国人文气质最重的导演费穆。
吴永刚27岁时导演的影片《神女》(阮玲玉饰)
还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电影创作环境,还是会让现在的电影人羡慕的,虽然说社会大环境动荡不安,但这些电影人却满怀热情、在创作上无拘无束。
《孔夫子》剧照
重要的是,那时的导演出道都比较早,就拿费穆来说,他26岁就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片,到拍《孔夫子》的时候,他已经拍了七部电影,其他像蔡楚生拍《渔光曲》的时候也就28岁,吴永刚拍《神女》的时候27岁,孙瑜拍《故都春梦》时30岁,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许多40出头才拍第一部长片的导演还好意思称自己为“年轻导演”、“新锐导演”,真是让人感叹现在的导演成熟的太慢的。
《孔夫子》剧照
这里不想花笔墨介绍费穆导演,也不想对《孔夫子》这部电影的主题或意义进行深入的探讨。说实话,在70多年后看这部电影,你还是会感觉到中国电影初生的模样,节奏缓慢,演员说话带口音、舞台布景痕迹重、加上这部《孔夫子》是于2012年才在香港重见天日的,许多地方声带被毁,声音不清楚,还没有经过很好的数码修复。
《孔夫子》剧照
但是,这一切都无法掩盖这部影片的艺术魅力,其魅力第一来自于时间的积淀、第二来自于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独有的美学特征,这是最为珍贵的,第三则从中可以看出早期的电影工作者在电影艺术上的追求。
《孔夫子》中有许多利用景深技巧制造大场面的技巧
看看费穆导演在《孔夫子》中间的镜头处理,我们许多“年轻”导演当感到惭愧,因为除了大量的台词和几位被过度消费的明星,我们基本上已经不会用镜头讲故事了。费穆拍《孔夫子》的时候条件有限,基本上都在摄影棚中拍摄,如何能拍出“大片”的感觉呢?
《孔夫子》还运用了许多以局部产生整体联想的画面
费穆是懂电影的,他充分调动观众的“心理完形”的能力,以大量符号性的局部让观众产生整体的联想,同时注重景深的运用,利用前后景造成“以少胜多”的画面效果,另外,他还多次采用变焦切换景别的技巧,让画面具有丰富的变化,以满足主题和人物刻画的需要,可以说,直到今天,这部作品还具有一定的电影教科书的价值。重要的是,费穆先生将这些电影技巧为电影的“中国学派”的建立而服务,这一点难能可贵。
这个镜头焦距先在孔子的冠上之后变成鲁王,一个镜头完成景别的切换
我曾经多次与一些电影爱好者或研究者谈论过中国电影究竟有什么值得年轻人传承?中国电影的美学特征和其识别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几乎无人能回答这样的问题,而当我看了《孔夫子》,我突然感觉,中国电影在40年代就已经逐渐建立起自己特有的美学特征和体系,只不过他们就像《孔夫子》一样,在一个铁皮盒中被封存起来,而现在,是该他们重见天日的时候了。
《孔夫子》具有很强中国电影美学特征,不愧中国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