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场所更“适”意,生活才能更惬意!委员呼吁加速推进适老化运动场馆及队伍建设

发布时间:2025-01-14 16:04  浏览量:17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体育设施如何进一步适应老年群体的健身需求日益受到重视。今年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老年科主任胡耀敏递交相关提案,针对当前体育场馆数量不足、设施不完善、缺乏适老化设计等问题,呼吁加速推进适老化运动场馆及队伍建设,从而让老年人的生活变得更加惬意。

需求激增但场馆建设滞后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

随着关于相关健康知识的推广普及,老年人对于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愈发清晰,对于健康锻炼的需求日益增长。通过体育健身来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疾病,已成为老年人群体的重要需求。

然而,胡耀敏调研发现,从老年人健身场所的“量”上来说,目前老年人健身场地主要依赖社区和公共体育场地,而商业性质的健身房等场所价格高昂且存在年龄准入门槛,60岁以上老人有几率被拒;从老年人健身场所的“质”上来说,缺乏合适的健身场所,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大多未能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缺乏适老化设计,导致老年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

难在哪里?有两大不足

在推进健身设施适老化改造方面,一直以来存在哪些制约因素呢?

在胡耀敏看来,政策与资金支持不足是一大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实质性的资金支持,不仅限制了老年人群体的健身活动空间,也影响了体育场的公益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资金短缺还可能导致改造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市民真正需求,制约了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另一个不足,则是老年人科学健身意识不足。部分老年群体健康知识匮乏,身体机能下降,对健身活动存在畏难情绪;缺乏合适的健身场地和设施;以及社会环境和家庭支持不足。健身指导和活动组织等服务供给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以及老年人健身环境安全保障不足等。

呼吁提升硬件设施服务能级

那么,解决之道在哪里呢?为此,胡耀敏提出了多条建议,当务之急就是加强体育场馆适老化建设,提升硬件设施服务能级。

胡耀敏认为,新建体育场馆项目应提高老年人健身设施配置比例,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增设安全扶手、舒适的休息区域等,有条件区域设计残障活动区;对现有体育场馆进行适老化改造,增加适合老年人的运动项目和课程;鼓励商业体育场馆参照公益场馆开放形式错峰利用闲置空间,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健身场所。

“很多健身馆工作日的白天人并不多,完全可以向老年人开放,但是企业往往有顾虑。”胡耀敏坦称,经营者担心老年人会在健身过程中受伤,从而惹来麻烦,所以应该建立老年人健身保险机制,为老年人在健身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伤害提供保障。社会保险公司可推出针对老年人的健身保险产品,覆盖老年人在体育场馆内因健身活动导致的意外伤害医疗费用及残疾、死亡等风险,如设立专属健身健康储蓄账户、家庭健身共享保险等。

此外,胡耀敏还建议,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将老年人健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健身补贴或消费券,降低其参与健身的经济负担。加大资金投入,用于适老化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适老化体育场馆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通过政策引导和税收优惠的杠杆措施,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参与与开拓老年体育事业和银发经济发展。同时,推动社区养老与体育健身融合发展,打造一站式“体养融合中心”,组建多领域多学科专家团队,提供专业科学健身方案。

头图来源:图虫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