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老年,骨质流失快?提醒:留意3件事,晚年脚步轻快,不怕摔
发布时间:2025-01-18 09:37 浏览量:9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年纪大了,走路开始没那么稳当了,楼梯上得越来越慢,腿脚变得不听使唤,连下蹲都费劲。
很多人觉得这是衰老带来的正常变化,但其实,这背后藏着一个被大多数人忽视的问题——骨质流失。
骨骼不像皮肤那样容易被察觉,衰老的过程是悄无声息的,直到有一天突然摔了一跤,骨折了,才发现骨头已经变得脆弱不堪。
可是,为什么有些人年纪大了,走路还是轻松自如?为什么有些人到老了还能保持笔直的身姿,而另一些人却驼背、怕摔?骨质流失真的无法避免吗?
我见过太多因为骨质疏松来就诊的患者,有些人不过六十出头,已经开始拄拐杖,腰背佝偻,走路要小心翼翼,生怕摔倒。
有些人年过七十,依然腰板笔直,走起路来稳健有力,甚至还能轻松地爬山、跳舞,这些人的区别往往不仅仅是遗传和饮食,更关键的是日常的生活习惯。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因为一个轻微的碰撞就导致股骨骨折,而他年轻时可是身体强壮的劳动者。
还有一些人,每年都会因为骨折住院,医生们都已经记住了他们的名字。
可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同龄人,每次体检骨密度都正常,甚至比年轻人还要好,这些人的差别,到底是因为什么?
很多人以为站得久、走得多容易累,反而对骨头不好,实际上,真正让骨头变脆的,是“坐太久”。
有不少人退休后,觉得终于能放松了,坐在沙发上一坐就是大半天,看看电视,玩玩手机,动一动的时间少得可怜。
可是,骨头是用进废退的,长时间不施加压力,骨密度就会下降得更快,骨头的支撑能力变差,轻轻一摔,可能就骨折了。
曾经接诊过一个六十多岁的患者,他是典型的“懒坐”型人。
退休前工作繁忙,时常要走动,骨骼状况一直不错,可退休后,他开始变得懒散,整天不是窝在床上,就是瘫在沙发上,家人说他像一摊软泥。
短短几年,他的骨密度检查显示严重下降,不仅驼背明显,连腿脚的力量都下降了很多,有一次,他只是轻轻绊了一下,竟然直接摔成了股骨骨折,手术恢复了大半年。
医生告诉他,骨头最怕的不是用力过猛,而是长期不用,骨细胞就会慢慢退化,骨骼的结构会变得松散。
其实长期久坐的人,骨密度比经常活动的人要低不少,这是因为骨骼需要承受适量的压力和冲击,才能不断刺激骨细胞活跃,维持骨量。
特别是下肢骨骼,如果长时间不负重,骨钙流失速度会大大加快,骨头会变得像饼干一样脆。
想要防止骨质流失,坐着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小时,每坐40-50分钟就要站起来走一走,哪怕只是活动一下腿脚,都会让骨骼得到必要的刺激。
很多人知道补钙要多喝牛奶、吃含钙食物,却不知道晨起喝水跟骨质健康也息息相关,人体的骨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刻在进行代谢的。
体内水分不足的时候,血液会变得粘稠,身体为了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会调动骨骼中的钙离子来中和酸性物质,久而久之,骨钙流失的速度就会加快,骨质疏松也会悄悄找上门。
有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体检时发现骨密度下降得特别快,家里人很疑惑,因为他一直喝牛奶、晒太阳,饮食也很健康,可骨密度就是每年下降。
医生仔细询问后才发现,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早晨起床不喝水,早餐前后也不喝,基本上要到中午才开始喝第一杯水,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习惯,其实加速了他的骨质流失。
因为经过一整晚的代谢,人体在晨起时是最缺水的,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身体就会不断动用骨骼中的钙来维持血液的稳定。
其实长期缺水的人,骨质疏松的风险比正常补水的人高出不少,这是因为水不仅仅是帮助代谢,还能维持骨细胞的活性,帮助骨骼更好地吸收钙质。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后,能先喝一杯温水,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减少骨钙的额外消耗,比起单纯补钙,更重要的是减少钙的流失,让骨骼保持更健康的状态。
很多老年人对饮食的要求是“清淡为主”,觉得吃得油腻、重口味会影响健康,特别是一些人甚至连肉类、蛋黄、豆类这些高营养食物都尽量少吃,生怕给身体增加负担。
可实际上,吃得太“清淡”,骨骼反而可能越来越脆弱,因为骨骼的健康不仅仅需要钙,更需要丰富的营养,包括蛋白质、微量元素、维生素K等。
如果长时间吃得过于单一,骨骼就会缺乏生长所需的营养,导致骨量下降得更快。
医院里曾经有一个七十多岁的患者,平时饮食极其讲究,基本不吃肉,只吃蔬菜和一点点米饭,认为这样才是“健康饮食”。
可检查结果却显示他的骨密度严重下降,医生告诉他,骨头的健康不仅仅靠钙,蛋白质、镁、锌等营养也很关键。
如果长时间摄入过少的蛋白质,骨细胞的修复能力就会下降,导致骨质越来越松散。
其实长期低蛋白饮食的人,骨折风险比正常饮食者高出不少,因为蛋白质不仅仅是肌肉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骨骼中胶原蛋白的关键成分。
如果没有足够的蛋白质支撑,骨钙就算再多,也难以稳固。
想要骨头健康,除了补钙,更要保证蛋白质摄入,比如适量吃一些鸡蛋、鱼类、豆制品等,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D、K,让钙更好地吸收。
很多人到了老年,睡眠时间变短,甚至经常熬夜,觉得自己精神还不错,问题不大。
可是,睡眠对骨骼的影响比想象中更大,人体的骨骼在夜间进行修复和生长,如果长期睡眠不足,骨代谢的效率就会下降,导致骨量流失加快。
特别是晚上11点到凌晨2点,是骨骼修复的关键时间,如果总是熬夜,骨细胞的活性就会降低,骨密度也会随之下降。
有一位六十多岁的患者,年轻时习惯熬夜看书,退休后依然改不掉这个习惯,每天凌晨一两点才睡,第二天早晨六七点就醒,长期睡眠不足。
几年后,他开始出现腰背疼痛,去医院检查,发现骨密度下降明显,医生告诉他,睡眠不足会影响骨细胞的修复,让骨骼的流失速度加快,建议他调整作息。
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骨密度下降的速度比睡眠充足者快不少,这是因为睡眠时,人体会分泌更多的生长激素和修复因子,帮助骨骼自我更新。
如果长期熬夜,骨细胞的新生速度就会减慢,导致骨骼的结构变得脆弱,调整作息,保证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是保护骨骼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骨质流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多看似不起眼的生活习惯,都会对骨骼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每天多走一走,早晨先喝杯水,饮食适量补充蛋白质,调整作息,这些小习惯的积累,能让骨头更加坚固,晚年生活也能更加轻松自如。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预防骨质流失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毛春桃.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腰背痛的影响因素分析,巴楚医学,2024-09-30
- 上一篇:中老年人除了喝牛奶,还能喝什么补充营养?医生:建议试试这几样
- 下一篇:红歌与流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