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如何养生?中医专家:吃、行、动、睡有讲究

发布时间:2025-01-20 14:03  浏览量:11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的同时,饮食、作息等生活习惯却容易被打乱,导致健康问题频发。“养生”这个词近几年被大家越来越重视,它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属,

年轻人也开始关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调理身体。而文章中的“吃、行、动、睡”四个字,正是中医理论中维持身心平衡的重要环节。春节期间,因饮食过量、缺乏运动、作息紊乱等问题,很多人会出现一系列身体不适,甚至引发一些潜在疾病。

那么,春节期间暴饮暴食、缺乏运动、熬夜成瘾的人,身体可能会有哪些常见表现呢?

首先来说说饮食的问题。春节期间美食当前,很多人忍不住大吃大喝,尤其是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这种行为很容易导致胃肠负担过重

常见表现之一是“春节胃病”,包括胃胀、胃痛、反酸、恶心等。胃部不适的原因主要是暴饮暴食导致胃酸分泌过多,食物消化不完全,甚至会引起急性胃炎。再加上部分人喜欢吃生冷、辛辣食物,胃肠道更加“雪上加霜”。

其次是体重的变化。春节期间,很多人会发现短短几天体重飙升,这背后隐藏的原因不仅仅是脂肪的堆积,还有水肿和代谢紊乱的问题。

高盐分、高热量的饮食会导致人体水分滞留,加重肾脏负担,表现为四肢浮肿、脸部明显发胖。而长期如此,则可能诱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第三个表现与运动不足有关。春节走亲访友,大家大多随意坐着聊天、吃饭,运动量大大减少。缺乏运动会导致血液循环变差,容易出现四肢乏力、精神萎靡的现象。尤其对于本身就有基础疾病的人,比如心脑血管患者,久坐不动还可能增加血栓风险。

最后一个常见表现是睡眠紊乱。春节期间熬夜看春晚、打牌、聚会的人比比皆是,长期睡眠不足会让人体免疫力下降,表现为精神不振、易感冒、注意力难以集中。从中医角度看,睡眠不足还会损伤肝脏功能,影响气血运行,容易让人脸色暗沉、情绪低落。

说完这些症状,再细说一下它们可能引发的并发症。首先,胃肠负担过重不仅仅是胃胀那么简单,如果长期暴饮暴食,还可能导致胃溃疡、胃出血,甚至急性胰腺炎。

尤其是大量饮酒的人群,胰腺炎的发病率会显著增加,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重症。其次,体重飙升和代谢紊乱背后隐藏的慢性病风险也不可忽视,短时间内血糖、血脂水平的剧烈变化,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运动不足的危害同样不容小觑,尤其是久坐人群,可能会诱发深静脉血栓,严重时血栓还可能脱落,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而睡眠紊乱会让人体的免疫屏障崩塌,病毒、细菌更容易侵袭,感冒、肺炎等疾病的发病率会显著升高。

那么如何预防这些问题呢?其实春节期间“养生”并不复杂,关键在于控制好“吃、行、动、睡”这四个环节。首先在饮食方面,要做到适量饮食。面对丰富的年夜饭,可以少量多样,尤其是避免暴饮暴食。

高脂、高糖、高盐的食物尽量少吃,多选择清淡、易消化的菜肴,比如鱼、蔬菜、汤类。此外,喝酒要有节制,最好能以茶代酒,保护肝脏和胃黏膜。

在运动方面,春节期间也不妨抽空散步、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饭后半小时散散步,既能促进消化,也能让血液循环更顺畅。如果条件允许,做一些轻松的瑜伽或太极拳,对身体的调节效果会更好。

至于睡眠,春节期间的熬夜虽然常见,但也要尽量减少频率。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即使熬夜,也要保证白天补充足够的睡眠时间,让身体有恢复的机会。身体疲劳时,不妨喝一杯热牛奶或枸杞泡水,帮助放松神经、提高睡眠质量。

如果已经出现了春节综合症的症状,也不用慌张。可以从饮食和作息上进行调整,比如胃胀胃痛的人可以多吃一些温和、易消化的食物,比如小米粥、山药汤;体重增加的人则要注意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多喝水促进代谢;睡眠不足的人则要尽量补觉,同时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比如香蕉、坚果,帮助缓解疲劳。

春节是团圆的时刻,也是调整身心、迎接新一年的好机会。注意好饮食、运动、作息这三方面,既能享受节日的快乐,也能让身体保持健康。毕竟,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陪伴家人、享受幸福。而春节养生并不是让大家拒绝美食、拒绝娱乐,而是学会在享受的同时,掌握一些健康的小技巧。

参考文献:

《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版

《节日期间常见胃肠道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中华消化杂志,2021年

《睡眠质量与人体免疫的关系》,中国临床医学杂志,2020年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描写的医疗知识真实有依据, 但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建议。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其他

标签: 春节 中医 养生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