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约7万亿的银发经济,隐藏着哪些公考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5-01-21 21:46  浏览量:12

2025省考60天上岸计划

【全勤打卡,全额返现】

何谓银发经济?

银发经济又称老年经济、银色经济、乐龄经济等,是面向全体老年公民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银发经济涵盖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前者包括老年群体衣、食、住、行等相关用品和设施,后者包括医疗、教育、康养、文旅、就业、法律、金融等服务。银发经济涉及多领域多门类,具有产业辐射面广、产业链长、受众规模大、业态复杂多样等特点。

银发经济覆盖面广,但现阶段相关产业主要集中在餐饮、护理、保健等基础养老服务方面。而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旺盛和迫切,却尚未得到有效满足,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银发经济”热度跃升。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测算,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约6%。预计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30万亿元。

为什么说银发经济很重要?

从国家的规划引领看,发展银发经济充分呼应并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将“预备于老”的相关产业纳入银发经济范畴,是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框架下的总体考虑。

从个体的生命周期看,老年阶段和未老阶段并不是割裂开的,应作为有机整体统筹谋划。在未老阶段进行物质和财富储备、健康管理,在老年阶段才能更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从社会的代际传递看,银发经济发展离不开各年龄人群的共同参与。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老年人的当下需求,将是年轻人的未来需要。社会共识的凝聚,更多人群的响应,为银发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于银发经济

考公人应该学习哪些“解题视角”?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银发经济政策体系

把握全球银发经济发展大势,制定针对性的银发经济发展规划,确定银发经济的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和发展思路。完善银发产业引领政策,落实《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逐步完善银发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金融政策等具体政策措施,形成相互衔接协调、功能耦合的银发产业政策体系,推进政策的系统集成。出台土地供应、信贷融资、税费减免、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银发经济要素保障政策,建立相应的配套实施机制。加强沟通协作,建立发改、民政、工信、商务、卫健、财政、金融等部门协同推进、分工负责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共同研究解决银发经济发展问题,形成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的政策合力。

大力发展银发产业,不断优化产品供给

结合各地优势和产业潜力,探索发展银发经济新业态,加快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综合实力过硬的龙头企业,健全并延展银发经济产业链体系。以重大项目为引导,推进银发经济产业集聚。高水平建设银发经济产业园区,打造东中西银发产品展示、交易中心,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规模效应。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围绕康复辅助器具、智慧康养等重点领域,打造银发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发展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养老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结合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积极推动智慧养老、文化养老、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发展,引入智能化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创新银发群体消费情景体验,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消费新模式。

坚持多元主体协同,着力发展养老服务

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情社会、有爱家庭相结合,扶持培育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的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建设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创新推动传统养老服务的单一形态转向“养老、为老、适老、享老”的多元发展新格局。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多渠道增加养老照护、老年助餐等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基层互助养老社会组织,创新发展邻里互助、结对帮扶等志愿服务模式,激发社区、村组和居民发展养老服务的内生动力。推动将市县养老机构专业服务向乡镇福利院和村组养老服务点延伸,逐步建成县乡村纵向贯通、相邻县域横向互联的养老服务网络。整合医养资源,加强社区养老机构与相邻医疗机构合作,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24小时智能健康站等智慧医养服务,推动全方位综合性健康养护延伸到社区和家庭。

培育银发消费市场,激发银发消费潜力

在加快完善社会保障、消除消费后顾之忧的同时,合理引导银发消费市场预期,着力改变老年人传统消费观念,推动老年人从保守消费向适度消费转变。开发中高收入银发群体需求市场,培树银发流行风潮,全方位拓展与银发群体相关的衣食住行医养护学娱等九大细分市场,增加普惠性服务供给,充分释放银发群体消费能力。同时,加强银发消费市场监管和社会共治,推动银发市场主体诚信体系建设,常态化打击涉老诈骗,积极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展老年就业服务

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正确把握银发群体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将银发经济的内涵由“为老+备老”扩展为“为老+老有所为”,促使银发群体成为未来推动经济增长新的贡献因素。在此基础上,完善促进银发群体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支持老年人发展的政策体系,促进老有所为。办好老年大学,发展老年网络教育,搭建银发群体就业服务平台。用好科技型、管理型银发人才,开放社区公益性岗位,满足银发群体多样化的就业需求,促进银发群体社会参与,成就老年精彩人生。

内容来源:综合整理自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