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同货不同价” 毁了五一假期出游好心情
发布时间:2024-04-26 17:53 浏览量:10
同一时间不同用户价格不同、付费会员比免费会员价格更高、多次浏览后价格自动上涨……五一假期将至,不少消费者在网上预订机票或酒店时发现,自己似乎遭遇了“同票不同价”“同房不同价”,甚至付费会员的订票价格反而高于普通用户。这是大数据杀熟,还是虚假促销?
消费越多价格越高,相同房型差价上百。“太离谱了,在平台买得越多,反而卖得越贵。”陈女士打算在网上预订五一期间去某地旅游的酒店,却发现使用不同手机在同一个平台搜索同一家酒店,相同房型的价格并不一样。以5月1日入住某某酒店为例,陈女士的手机上显示,大床房无早餐房费为1383元,可以享受“早订多减”485元,“春日特惠”15元,每间每晚到手价883元。然而,使用家人手机登录另一个账号查询,却可以多优惠70元,到手价只要813元。
其实,这只是“同货不同价”的一个缩影。除了“同货不同价”还有“常客价更高”。“同货不同价”并非新鲜词汇,这种现象在线上平台尤为常见,比如机票、酒店预订等。同一趟航班机票,付费会员价格反而最高;同一天、同样房型、同时搜索,不同用户的优惠力度不同;不同的手机,提供的价格也是不同的。这种借助大数据实现的“精准坑客”,是基于用户行为、购买历史或会员身份的定价策略,被业界俗称为“大数据杀熟”。
“同货不同价”“常客价更高”,在享受假日的欢乐时光前,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为何相同的商品或服务,会出现不同的价格标签?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商家能够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购买习惯等信息,调整商品或服务的报价。理论上,这种个性化的定价可以提高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当这种定价策略变得过于普遍,甚至影响到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时,如此生意经显然是念歪了大数据利用的“经”。
五一假期本应是一个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美好时光。我们不能让“同货不同价”的现象毁了大家伙的好心情。作为消费者,我们要智慧消费,理性选择,遇到“同货不同价”要敢于较真;作为监管部门,要严格执法,保护公平,维护消费者的权益,要丁是丁卯是卯;作为商家,更要诚信经营、童叟无欺,别耍小聪明,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