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带父母检查脑梗,记住5个检查就够了,别的都是乱花钱
发布时间:2025-01-22 20:15 浏览量:1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老百姓常说:“人老了,脑子也跟着糊涂。”其实,这句俗话不完全对。很多时候,老年人记性差、反应慢、头晕头疼,背后不只是“老糊涂”,很可能是脑梗在作怪。
脑梗,不仅让人失去健康,更让家庭陷入痛苦。可偏偏,很多人带父母去检查时,被五花八门的检查单子绕得晕头转向,最后可能花了冤枉钱,却没查到真正的问题。其实,脑梗的筛查,记住五项核心检查就够了,其他的可能就是“锦上添花”甚至“乱花钱”。
脑梗看似来得突然,其实,它在身体里早就悄悄“埋雷”了。大动脉硬化、血管堵塞、血粘度升高,这些都是潜在的“凶手”。
就像河流里漂浮的垃圾,早晚会堵住水流。只是,人体的血管没有“警报器”,一旦堵得厉害,才会出现明显症状,比如半边身体无力、口齿不清、头晕目眩,甚至直接昏迷倒地。
但绝大多数脑梗,其实是有先兆的。比如经常觉得一边手发麻、走路突然迈不开步、短暂失去视力却很快恢复,这些“小怪事”很可能是“脑梗信号”。遗憾的是,很多人没当回事,等到真正发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所以,带父母检查脑梗,千万别等到“摊上事儿”才去医院,而是要未雨绸缪,定期筛查,把危险扼杀在萌芽里。
要想查脑梗,最重要的不是检查得多,而是检查得准。以下五项检查,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核心筛查手段,能把脑梗的风险看得清清楚楚。
MRI是检查脑梗的“金标准”。它就像给大脑拍了一张“全家福”,能清晰地看到大脑血管是不是堵了,堵在哪里,堵得有多严重。
尤其是一些早期的小梗死灶,CT可能看不清,但MRI却能一览无余。医生通过这些影像,可以判断脑梗的类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颈动脉是大脑供血的“高速公路”。如果这条路上有“交通堵塞”,大脑自然会“供血不足”。颈动脉彩超可以直观地看到血管是不是变窄了,血流速度是否正常,有没有斑块。
这些斑块就像附着在水管壁上的水垢,时间长了会脱落,顺着血管跑到大脑,引发脑梗。因此,颈动脉彩超是检查脑梗风险的重要手段。
TCD是专门用来测量脑部血流情况的工具。它能告诉医生,大脑里的血管是不是通畅,有没有异常血流信号。尤其是一些小血管的堵塞,用TCD容易发现。而且,这项检查无创、快捷,特别适合老年人。
血液太黏稠,就像河水变成了泥浆,流速变慢,容易形成血栓。这些血栓一旦堵住脑血管,就会引发脑梗。通过检测血液的黏稠度,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栓风险,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比如服用抗凝药物、调整饮食结构等。
很多人不知道,脑梗跟心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房颤(心房颤动),是脑梗的重要诱因之一。心脏跳动不规律,血液容易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这些血栓一旦“跑”到脑部,就会造成脑梗。因此,检查心脏功能,是预防脑梗的重要一步。
有些医院为了提高收入,可能会建议患者做一些额外的检查,比如基因检测、全脑血管造影等。这些检查虽然也有意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
尤其是基因检测,主要是针对家族遗传性疾病;而全脑血管造影属于侵入性检查,只有在其他检查无法明确诊断时才会使用。
所以,带父母去医院,一定要跟医生沟通清楚,分清哪些检查是“必须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
脑梗的成因复杂,除了血管本身的问题,还跟很多生活习惯和慢性病有关。比如:
高血压:长期的高血压,会让血管壁变得又硬又脆,就像老化的橡皮管,一旦承受不住压力,就容易破裂或堵塞。
糖尿病: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梗风险。
吸烟:香烟里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加速血栓形成。
高脂饮食:摄入过多的脂肪,容易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升高,形成斑块。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心理健康也对脑梗有重要影响。长期的焦虑、抑郁,会让血管处于“紧张”状态,增加血栓形成的几率。因此,关注父母的精神状态,是预防脑梗的重要环节。
检查是发现问题,而预防才是关键。想要预防脑梗,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管住嘴
饮食清淡,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粗粮、蔬菜、水果,少吃油炸食品、动物内脏。
迈开腿
每天保证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太极拳。运动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改善血液循环。
戒烟限酒
吸烟是脑梗的“帮凶”,长期大量饮酒同样会损伤血管。
按时服药
如果父母有高血压、糖尿病,一定要提醒他们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避免病情失控。
学会减压
老年人退休后,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无用感,子女要多陪伴、多沟通,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脑梗是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但它并不可怕。只要早发现、早预防,大多数脑梗是可以避免的。带父母去检查时,记住那五项核心检查,别被乱七八糟的检查单子迷惑;同时,在生活中帮助父母调整饮食、运动、心理健康,让脑梗永远远离家庭。
参考资料: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脑卒中预防与控制的国际研究进展》,《柳叶刀》期刊
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研究报告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