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小时睡眠论”是错的?65岁以后,每天睡多长时间好?一文说清
发布时间:2025-01-25 11:54 浏览量:10
在生活的长河中,睡眠就像一座宁静的港湾,为我们疲惫的身心提供栖息之所。然而,对于老年人来说,这片港湾却常常泛起波澜。老陈,一位刚满 65 岁的老人,就深陷睡眠的困惑之中。
老陈本以为步入老年,生活便会多些闲适与安逸,可他万万没想到,睡眠问题竟成了生活中的一大困扰。大白天的他,总是昏昏欲睡,仿佛被一层无形的迷雾笼罩。朋友们打趣他,是不是夜晚偷偷忙碌于什么 “神秘之事”,他只能无奈苦笑,解释自己每天早早爬上床,睡眠时间也足有 8 小时,可每次醒来,困意依旧如影随形。起初,他觉得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人老了,精力自然不如从前。直到体检时,他向医生倾诉了自己的烦恼,医生轻轻摇头,微笑着说道:“谁说睡够 8 小时就万事大吉了?老年人的睡眠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
这一番话,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老陈对睡眠认知的新大门,也让我们不禁思考:在这看似平常的睡眠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睡眠时长与多病风险:老年健康的隐秘关联
睡眠,这个人类最基本的生理活动,就像一场神秘的旅程,关乎着我们的身体与精神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安稳的睡眠变得愈发难以捉摸。研究数据如同一个个无声的警钟,敲醒我们对老年睡眠问题的重视。中老年人出现睡眠障碍的比例高达 49.9%,其中失眠人群更是占到了总数的 77.8%,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老人在漫漫长夜中的辗转反侧。
睡眠障碍的成因错综复杂,年龄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心脏病、关节病和睡眠呼吸障碍综合症等健康问题,就像潜伏在暗处的 “睡眠杀手”。想象一下,一位老人被心脏病的疼痛折磨,或是因关节病的不适而难以翻身,又或是在睡梦中被睡眠呼吸障碍打断,他们如何能进入甜美的梦乡?每一次的疼痛与不适,都如同在宁静的睡眠湖面投入一颗石子,泛起层层涟漪,让入睡和进入深度睡眠变得异常艰难。
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成为睡眠的阻碍。许多老年人因基础疾病需要长期服药,降血压药、止痛药等,这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却可能在不经意间扰乱睡眠的节奏。就像在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中,突然加入了不和谐的音符,让原本顺畅的睡眠舞步变得凌乱不堪。
心理负担同样不可忽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更容易陷入焦虑、孤独、抑郁等情绪的泥沼。这些负面情绪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他们的心灵,也让睡眠变得遥不可及。在寂静的夜晚,孤独与焦虑如潮水般涌来,让他们的思绪在黑暗中飘荡,难以入眠。
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在悄悄侵蚀着睡眠质量。抽烟、喝酒、运动量不足,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却可能成为睡眠的 “绊脚石”。一位老人习惯在睡前抽上一支烟,或是喝上一杯酒,尼古丁和酒精的刺激,让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难以平静下来。而运动量不足,使得身体的能量无法得到有效释放,也会影响睡眠的质量。
睡眠质量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多项研究如同一条条线索,揭示了睡眠时间长短与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甚至癌症发生的关联。著名期刊《Plos medicine》上刊登的一篇来自伦敦大学的 Se´verine Sabia 以及多个研究机构学者联合发布的调查,就像一场跨越时空的追踪。研究人员记录了 10308 名参与者在长达 25 年时间里,不同年龄节点的睡眠时间,发现睡眠时间短与多病风险增加有关。
所谓的多病症,就是同时出现两种以上的慢性病。在这漫长的 25 年里,睡眠时长≤5 小时的人与睡眠时间 7 个小时以上的人相比,在 50、60 和 70 岁时,多病风险分别增加 30%、32% 和 40%。这意味着,睡眠不足就像一把双刃剑,不仅影响当下的生活质量,还可能为未来的健康埋下隐患。
但睡眠并非越多越好。样本中 60 和 70 岁的老人,虽然睡眠时间≥9 小时,但多病症风险依然分别增加 54% 和 51%。数据显示,睡眠时间保持 7 小时,多病症风险最低。这仿佛在告诉我们,睡眠就像一场恰到好处的旅程,既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只有找到那个平衡点,才能让身体处于最佳状态。
最佳入睡时间:科学研究与个体差异
夜晚,当城市的喧嚣渐渐平息,人们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睡眠时刻。对于老年人来说,晚上几点睡觉才是最佳时间呢?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研究员为了探究早死、正常睡和晚睡三个时间段人群与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对 11.2 万人进行了长达 9 年多的随访调查。结果却出人意料,早睡组也就是 10 点前睡觉的人,出现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竟高于晚睡组。这一结果让不少人感到震惊,甚至有人就此得出 “睡的早死的快” 的结论。
但仔细分析,这项研究并不严谨。它只是一项流行病学研究,只能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无法证明两者的因果关系。而且,样本数据全是欧美和非洲人,其中 93% 的非洲人集中在 “早睡组”。由于非洲本土经济和医疗资源相对较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口寿命,使得研究结果存在偏差。
《欧洲心脏杂志数字健康》发表的一篇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参考。根据数据显示,晚上 10:00~10:59 是最佳入睡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入睡,出现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最低。经过一晚上 7 - 8 小时的休息,早上 6~7 点起床最佳。想象一下,在这个时间段入睡,就像在合适的时间登上了一艘平稳的睡眠之船,在宁静的夜晚中缓缓前行,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
然而,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有些人即使晚睡依然精力充沛,这些人可能天生具有 “夜猫子” 基因。但总的来说,还是建议晚上 11 点前入睡为宜。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叶京英认为,对于睡觉,不必给自己太大压力,一定要在某个固定的点入睡,这样反而不利于健康。每天固定好差不多的时间段就开始上床,或者有了困意再上床睡觉,都是可以的。要避讳的是那种今天 9 点睡,明天 12 点睡的不规律睡觉习惯。就像一列火车,只有按照固定的时刻表行驶,才能保证安全和准时,睡眠也是如此,规律的作息才能让身体保持良好的状态。
改善睡眠的秘诀:从生活细节入手
许多老人都有过失眠的经历,那种在黑暗中清醒的痛苦,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失眠,看似只是一个小小的睡眠问题,却可能对精神造成极大的损害。长期失眠,可能导致情绪愈发暴躁,出现攻击倾向,就像一座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让周围的人也感到不安。它还会影响记忆力和专注力,让人在生活中变得丢三落四,无法集中精力做任何事情。疲惫、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因素也会随之而来,如同乌云般笼罩着生活。
严重的失眠还可能导致冠心病、高血压、老年痴呆等多种器质性病变。免疫力变差、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肠胃消化弱等问题也会接踵而至。那么,如何才能改善失眠的状态,让睡眠重新回到宁静的轨道呢?
打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入睡前,可以把房间温度和湿度调节到舒适状态。想象一下,在一个温暖而不燥热,湿润而不潮湿的房间里,柔软的床铺等待着你。房间的卫生条件也要做好,一尘不染的环境让人心情愉悦。尽量保持一个幽暗静谧的空间,拉上厚实的窗帘,关掉刺眼的灯光,让黑暗成为睡眠的守护者。在这样的环境中,仿佛时间都变得缓慢,让人更容易进入甜美的梦乡。
注意睡前饮食
老人睡前如果吃的太多,就像给肠胃增加了沉重的负担。胃内容物太多,会让肠胃在夜晚也无法休息,影响入睡状态。另外,睡前也尽量少喝茶或者咖啡等饮品。这些饮品中含有的咖啡因等成分,就像兴奋剂一样,会让大脑处于过度兴奋状态,难以平静下来。在睡前几个小时,不妨喝一杯温热的牛奶,或是吃一些清淡的水果,让肠胃在舒适的状态下迎接睡眠。
减少生理上的不适
如果老人有基础疾病,睡前容易出现疼痛或者其他症状,最好及时吃药缓解。必要时,可以适当按摩放松,帮助入睡。比如,轻轻按摩太阳穴、手腕等部位,让紧张的肌肉得到放松。睡前尽量排空排泄物,让身体处于轻松的状态。如果有睡眠呼吸不畅问题,可以更换舒适睡姿入睡。尝试侧卧,避免仰卧时舌根后坠堵塞气道,让呼吸更加顺畅。
避免睡前玩手机
随着手机娱乐功能的不断增加,人们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特别是睡前,很多人习惯躺在床上玩手机,刷短视频、看小说、聊微信。但其实这种习惯非常不好,手机屏幕发出的蓝光,就像一道刺眼的光剑,刺激大脑兴奋,抑制褪黑素分泌。褪黑素是一种诱导自然睡眠的体内激素,其分泌量的下降会导致入睡难或者睡眠浅。在睡前半小时,不妨把手机放在离床较远的地方,让自己远离手机的诱惑,沉浸在宁静的氛围中,等待睡眠的降临。
睡眠问题,看似微不足道,却关乎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健康。从现在开始,关注睡眠,从生活的点滴做起,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睡眠的港湾中,享受宁静与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