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需有道——给老年朋友的健康箴言

发布时间:2025-02-08 15:17  浏览量:9

邻居张大爷总说:"人老如琴弦,松紧要得当。"这句话道出了老年养生的真谛。当我们步入人生金秋时节,身体这本"古籍"需要更精细的研读,养生这架"古琴"需要更温柔的抚弄。《黄帝内经》有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千年智慧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一、动如松风,静如山——运动养生的智慧

北宋诗人陆游晚年仍坚持"五禽戏",留下了“八十身犹健,生涯学灌园"的佳句。运动对老年人的重要性,正如《千金要方》所述:"养生之道,常欲小劳"。

清晨公园里,太极拳的圆融舒展暗合《周易》"周流六虚"之道;广场舞的韵律节奏契合《乐记》"乐行而志清"之理。这些看似平常的运动,实则是气血运行的密码

适合老年人的运动需要把握"三个度":速度要缓如溪流,强度要轻如柳絮,难度要简如童谣。每天晨起梳头百下,暗合中医"头为诸阳之会"的医理;午后缓步三刻,应和着"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的民谚。记住孙思邈的告诫:"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动静相宜才是长寿真谛。

八旬老人李奶奶坚持每天靠墙站立三分钟,三年后腰板笔直如松;王爷爷每天晨练时轻拍十二经络,感冒咳嗽不药而愈。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运动不在于形式新奇,贵在持之以恒。就像庄子说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日常微运动就是最好的养生良药。

老年人最先退化的是筋骨,最大的风险是跌倒,最血雨腥风的老年生活是不能自理。我们养生也不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那只是人类贪念的幻想;养生也不是就可以高寿百年,高寿与先天、遗传有很大关系。养生不过是为了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在理智下开心、少受心理、病体的双重折磨。通俗点讲,就是为了“死得痛快”!所以强筋健骨是养生之最,运动健身是养生首选,否则,都将是无本之木。

二、食补有道,味养生——膳食调理的学问

《养老奉亲书》记载:"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清晨一碗小米粥,暖胃更暖心;

正午三色时蔬,补肝又明目。春季的荠菜饺子暗含"春生"之理,秋季的银耳羹顺应"秋收"之道。

这些寻常食物里,藏着《饮膳正要》"春省酸增甘,夏省苦增辛"的养生智慧。

药补不如食补,但需知"四时五脏"的奥秘。阳虚者可晨饮姜枣茶,阴虚者宜暮食百合粥

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特别强调:"老人尤当以调饮食为要"。记住李时珍的提醒:"饮食者,人之命脉也",一碗普通的山药排骨汤,可能比名贵补品更养人。

赵阿姨用黑芝麻、核桃、枸杞自制的"三黑粉",解决了多年的便秘困扰;周叔叔坚持"冬吃萝卜夏吃姜",咳嗽痰多的老毛病再未复发。这些源自《本草纲目》的食疗智慧,在寻常百姓家焕发着新的生机。正如《食治》所言:"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

三、拨开迷雾见月明——养生误区的警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养生市场乱象丛生,聪明人早就把它看成了捞钱的门路,由于常生不老被人们梦寐以求,更被虚荣者炫耀的神魂颠倒,不由得让人想起《鹖冠子》的警示:"不肖者,不知要妙"。某些"量子保健品"不过是现代版的"金丹术",某些"祖传秘方"实为变味的"五石散"。老人们辛苦积攒的养老钱,不该成为商家或者资本的摇钱树。

进补误区更是触目惊心:有人把人参当饭吃,结果夜不能寐;有人将鹿茸泡酒饮,导致鼻血不止。《医学入门》早有告诫:"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记住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的箴言:"人体平和,惟须好将养,勿妄服药"

钱伯伯轻信"酸碱体质论",每天喝苏打水导致胃酸失衡;孙阿姨迷信"辟谷养生",连续断食引发低血糖昏迷。这些惨痛教训印证了《景岳全书》的警示:"庸医不达药性之刚柔,不知病情之虚实"。科学养生,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站在生命的金秋时节,我们当以智者眼光看待养生。苏轼诗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看破养生真谛与看破人生都需要智慧,都需要在道的制高点。银发提醒我们经历千帆后是该回归本真了。记住《遵生八笺》的教诲:"养生以不伤为本",在晨光中舒展筋骨,在暮色里细品羹汤,使智慧的生命在晚霞中绽放从容光华。

标签: 箴言 养生 食补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