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罪突围战:当程序员的“爱心代码”遭遇刑事指控

发布时间:2025-03-12 15:53  浏览量:7

——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 俞强律师

场景还原:从技术支援到涉罪嫌疑人

凌晨2点,某科技公司程序员李某的手机屏幕仍亮着——他刚刚完成一款“公益助老APP”的支付接口调试,却在三个月后收到《逮捕通知书》。起诉书指控其开发的支付模块被诈骗集团利用,造成2,376名老年人经济损失,涉案金额超5,800万元。

这类“技术中立困局”正在激增:2023年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起诉人数同比上升32%,但其中14.7%的案件存在无罪辩护空间(数据来源:最高法司法大数据)。当技术创新与法律风险交织,如何破局?

案例直击:三组数据背后的无罪路径

案例一(改编自2024年裁判文书网公开案例):

张某为电商平台搭建智能客服系统,后该平台被用于虚构商品交易实施诈骗。检察机关认定其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法院最终采纳“技术功能中性抗辩”,宣告无罪。争议焦点:源代码审计报告显示,张某研发的语义分析模块未预设诈骗话术特征。

案例二(经脱敏处理的团队承办案件):

王某提供云计算服务时,涉案服务器被租用实施刷单诈骗。通过调取IDC机房交接单、登录日志,证实王某在接到公安机关书面通知后18分钟内完成涉案服务器冻结,关键证据使其免于刑事责任。

案例三(援引2023年公报案例):

陈某开发的话费充值接口被用于洗钱,但其设置的“单笔300元限额”“同卡进出”等风控措施,成为证明“尽到必要注意义务”的核心依据。

争议焦点:穿透电信诈骗罪四大辩护维度

基于近三年357份生效判决的大数据分析,笔者梳理出四类高价值辩护空间:

维度一:主观明知的“三重防火墙”

>法律要件:司法解释明确要求证明“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

>突破路径:

审查技术服务合同中的合规条款(如反诈骗承诺书签章)

调取系统日志中的预警响应记录(如IP封禁操作频次)

比对同业技术标准(证明已采取行业常规防范措施)

维度二:客观行为的“技术中性论”

>技术解码:某即时通讯工具开发商免于刑责的关键证据链:

消息加密策略不符合诈骗通讯特征

日均发送3.2亿条消息中涉诈内容占比仅0.0047%

预警系统拦截率达98.3%且留存处置记录

维度三:因果关系的“阻断性论证”

>实例推演:某云服务商被控为诈骗网站提供CDN加速,但通过拓扑图证实:

涉案带宽仅占节点总带宽的0.18%

诈骗实施期间未出现异常流量激增

未实施IP伪装等规避监管的特殊配置

维度四:情节认定的“定量反证”

>技术抗辩要点:

资金结算系统中“原路退回”功能是否开启

账户冻结响应速度是否超过行业标准

用户实名认证失败率是否处于合理阈值

实务指南:构建五步抗辩体系

第一步:电子证据的“时空锚定”

>必查项:服务器日志时间戳与作案时段的重合度

>经典案卷:某程序员通过IDE开发日志,证实诈骗用代码模块系他人后续植入

第二步:技术文档的“合规审计”

>重点筛查:系统设计文档中的风控流程图、异常交易处置预案

第三部:行业标准的“对标管理”

>实证方法:调取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等机构的合规指引,证明技术方案符合行业惯例

第四步:专家辅助人的“技术拆解”

>决胜实例:聘请网络安全工程师出具《系统架构中立性评估报告》

>黄金证据:收到公安机关通知后的处置记录(精确到分钟)

互动问答:你的技术是否存在“隐秘红线”?

自测三题:

开发文档是否保留每次迭代的风控方案记录?

服务器管理后台能否6小时内追溯全部操作日志?

与合作方签订的协议是否包含反诈条款违约责任?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技术方向+行业领域】,获取定制化合规建议(如“云计算+教育科技”)。点赞超20的读者可免费领取《电信诈骗罪有效抗辩证据清单》(含17类关键证据指引)。如需法律咨询,请通过文末方式联系。

执业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公开裁判文书及实务经验整理,不构成个案法律意见。案件办理需结合具体证据材料制定策略。数据来源:中国裁判文书网、最高法刑事审判参考、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