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AI温情陷阱”
发布时间:2025-03-13 09:25 浏览量:7
有网友春节归乡探望祖母,竟发现老人家正对着手机屏幕中一群身着红色小肚兜、小棉袄的稚嫩孩童笑得合不拢嘴。那些屏幕中的小胖孩,每唤一声“奶奶”,便如同春风拂面,让奶奶的心田荡起层层温暖的涟漪,她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回应着那一声声甜蜜的呼唤。短短五秒的视频,她竟能反复观赏一个小时,沉醉其中,乐此不疲。更有那些看似一两岁,实则由AI精心打造的“小神童”,在虚拟的世界里熟练地洗菜做饭,做起四菜一汤来有模有样。这些视频的画风宛如年画般喜庆,剧情虽夸张离谱,画面也略显僵硬与粗糙,但老人们却对此深信不疑,仿佛那是真实存在的天伦之乐。尽管视频下方以小字标注着“AI创作”的字样,但在老人们老花的眼中,那不过是无关紧要的点缀。若有人好心提醒,恐怕还会换来奶奶的一记白眼,带着几分嗔怪:“什么假的?我看你才是假的!”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老人们点赞或评论过一个“AI孙子”,算法便如同狡猾的猎手,将各式各样的“AI孙子”推送至他们的眼前。当然,若老人们只是将其当作消遣,看个热闹,那倒也无妨。毕竟,这些AI大胖小子们擅长用稚嫩的声音、可爱的表情,为老人们提供着无价的情绪价值。然而,怕就怕有的老人入戏太深,而背后的账号运营者却趁机利用这份信任,动起了歪脑筋。回想起前些年,“数字鸿沟”这一概念曾引发广泛关注。但如今看来,那些勇敢跨过“数字鸿沟”的老年网络用户,却面临着新的陷阱——“AI陷阱”。无论是“三米高的女人嫁给了一米高的丈夫”的荒诞故事,还是“村里发现了山海经里的腾空飞龙”的离奇传说,那些专门制作AI猎奇视频的账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些账号下,无论视频多么粗糙、多么离谱,总有一批中老年网友深信不疑。他们秉持着“眼见为实”的朴素认知,却未曾料到,在AI技术的伪装下,眼睛也会欺骗自己。随着AI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深度的不断加深,AI大模型的能力如同插上了翅膀,增长速度远超摩尔定律。由AI技术生成的图片、视频等产品,将越来越逼真、越来越符合逻辑,让人难以分辨真伪。AI技术不断催生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市场,为各行各业赋能。然而,AI治理的步伐也必须跟上。在理念上,全球AI治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人坚持伦理优先,认为必须警惕AI技术和应用可能带来的伦理风险,哪怕放慢技术发展的脚步也在所不惜。有人则坚持创新优先,认为应先确保AI企业在技术和产业领域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再谈伦理问题。然而,这两条路线并非水火不容、二元对立。客观而言,兼顾AI伦理治理和创新发展,秉持审慎稳健的同时兼顾产业创新的折衷之路,才是更适合中国AI产业发展的道路。具体到生成式AI的治理而言,由于目前伦理和法律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数据隐私、算法滥用等问题可能引发社会风险。因此,更应在快速发展中平衡创新与监管,确保技术发展符合主流价值观。例如,通过建立人工智能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应对技术滥用、数据泄露等问题。同时,鼓励企业加强自律,推动行业形成良性竞争生态。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生成式AI具有演化自主、迭代迅速、权责隐蔽等特点,相关治理也必须灵活、及时、敏捷。AI当然可以在老年人的手机里扮演“乖孙孙”,但前提是必须坚守道德底线,不能针对特定人群编织“茧房”,更不能有意无意地模糊真实与虚拟的界线。不仅是“AI孙子”,在更多生成式AI的应用场景中,“真”与“假”的这条界线都应该如同楚河汉界般清晰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