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补硒除了防癌还有3方面益处,多吃3类食物,不花冤枉钱

发布时间:2025-03-14 15:10  浏览量:13

在人体所需的众多营养成分里,“硒” 元素近年来热度颇高,随着各类宣传铺天盖地,已然成了广为人知的矿物质营养素。不少商家瞅准时机,打着补硒的旗号,推出五花八门的 “保健品”、富硒食品,声称补硒能攻克各类健康难题。

在这般强大的宣传攻势下,许多老年朋友纷纷跟风,购买补硒药物服用。可硒究竟有啥作用?人体每天到底该补多少硒?日常饮食难道就无法满足硒的摄入需求吗?这些关键问题,却鲜有人深入探究。今天这篇科普,就带大家走进 “硒” 的世界,全面了解这个对人体至关重要的微量元素,同时分享通过饮食巧妙补硒的小妙招。

硒: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

在人体所需的各类营养素中,每一种都意义非凡,硒便是其中重要的微量元素。所谓微量元素,指的是在人体含量占体重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五左右的元素。所以,虽说硒在多种人体生理功能中扮演关键角色,可人体对它的需求量,远不及钙、磷、钾、镁、钠等常量元素。

硒对人体的重要作用,首先体现在蛋白质合成环节。硒能非特异性地与人体中的蛋氨酸结合,形成硒代蛋氨酸,还能生成硒代甲硫氨酸,在生殖、甲状腺激素代谢、细胞 DNA 合成以及抵御氧化损伤等方面大显身手。

怎么判断人体是否缺硒呢?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测定血浆和血清中的硒浓度。一般来讲,血清硒浓度不低于 8μg/dL,就处于健康水平。此外,分析头发或指甲里的硒含量,也能监测人体长期的硒摄入与缺乏状况。

补硒真能防癌?需理性看待

市面上众多补硒产品,大肆宣扬补硒能预防癌症,可这说法靠谱吗?

从生理功能来看,硒对促进 DNA 修复、调节内分泌以及增强免疫系统确实意义重大。所以,人体硒含量充足,或许对预防癌症有一定帮助。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硒状态与多种癌症,像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皮肤癌、食道癌和胃癌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和硒摄入量低的人群相比,摄入量最高的人群,癌症发病风险降低了 31%,癌症死亡风险降低了 45%,男性前列腺癌风险降低了 22%。

不过,面对这些研究数据,大家得保持理性。硒只是人体所需众多元素之一,身体缺硒,会影响多方面健康,可能增加患癌风险;而硒含量充足,对维持身体健康、降低癌症风险有潜在益处。但癌症的发生,和多种危险因素紧密相连。要是轻信夸大宣传,过度神化补硒对癌症的预防功效,那就不可取了。

硒对健康的重要性:防癌之外的三大益处

1. 硒与心脏健康

研究发现,硒蛋白能有效防止脂质的氧化修饰,进而减轻血管内部细胞的炎症,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所以,注重全面补充硒,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长期硒摄入不足,加上病毒感染,人可能患上一种叫 “克山病” 的心肌病。在我国部分土壤硒缺乏地区,就曾出现过这种疾病。研究表明,克山病患者平均每天硒摄入量不足正常量的五分之一(11 微克),而若每日摄入量能超 20 微克,就能有效预防克山病。

2. 硒与认知功能障碍

随着年龄增长,血清硒水平会逐渐下降,所以老年人更要注意补硒。研究发现,身体缺硒可能和年龄相关的大脑功能衰退有关,这或许是因为缺硒导致抗氧化活性降低。

因此,一些老年朋友,尤其是素食主义者,以及生活在土壤缺硒地区的人群,更应重视硒的补充,这对降低认知功能障碍和老年痴呆的发生风险大有裨益。

3. 硒与甲状腺健康

在人体各个器官中,甲状腺的硒含量最高。和碘一样,硒在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

一项探究硒水平与甲状腺功能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血清硒浓度和甲状腺的体积、甲状腺肿的风险以及甲状腺组织损伤呈反比,尤其是在轻度碘缺乏人群中。从性别角度看,这种影响在女性身上更具统计学意义。所以,女性若想呵护甲状腺健康,补硒不容忽视。

补硒别花冤枉钱,3 类食物来帮忙

补硒固然重要,可一定要靠吃补充剂吗?答案是否定的。根据膳食学会建议,成年人每天硒的推荐摄入量是 55 微克。日常生活里,只要注重饮食调理,完全能通过食物获取充足的硒。而且,食补硒比吃补充剂更安全。与其花钱买昂贵的保健品,不如在日常饮食中多摄入这 3 类食材,轻松高效补硒。

坚果类食物通常富含硒,巴西坚果更是其中的 “佼佼者”。研究表明,一颗巴西坚果所含的硒,就能满足人体日常推荐摄入量。每天吃 6 到 8 颗巴西坚果,摄入的硒量可达日需求量的 9 倍多。所以,不管是巴西坚果,还是其他坚果,每天吃一小把,就是补硒的好办法。

鱼肉类是富含硒的第二类食材。金枪鱼、比目鱼、沙丁鱼等海鱼肉中都有丰富的硒。100 克金枪鱼肉含硒量约 100 微克,足以满足人体一天的需求。每周坚持吃 2 到 3 次鱼肉,尤其是深海鱼肉,既能补充多种营养,又是补硒的优质来源。

第三类补硒食材极为常见,那就是鸡蛋。一颗煮熟的鸡蛋,含硒量约 30 微克,能满足人体每日所需量的 55% 左右。每天吃一到两个鸡蛋,就能降低身体缺硒风险。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