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套餐“围剿”老年人:各种名目收费超7000元,投诉后称可退一半

发布时间:2025-03-14 18:43  浏览量:6

随着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临近,一系列关于老年人手机套餐的投诉和曝光,再次将公众的视线拉向了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

在智能手机普及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被卷入到数字化的生活中,然而,由于他们对智能手机操作的不熟悉和对网络环境的陌生,他们的手机资费往往成为了一笔难以厘清的“糊涂账”。

据红星新闻报道,在四川成都,廖女士(化名)的遭遇就是众多老年人手机套餐问题的一个缩影。

她反映,自己年迈的母亲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开通了一系列手机套餐和增值服务,导致每月话费高达四五百元。

廖女士通过查询话费账单发现,这些服务包括“任我套餐”“全网会员权益月费”等,累计费用竟然高达7064元。

她表示,母亲不识字,没有稳定收入来源,更不会主动去办理这些服务。

廖女士认为,运营商在没有获得明确同意的情况下,为母亲开通了这些套餐,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廖女士的遭遇并非孤例。

在江西南昌,陈女士(化名)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她发现70岁的母亲手机号上被开通了多个自动扣费项目,其中包括“手机QQ超级会员随心玩”等,累计扣费时间长达3年,总额达到796元。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陈女士的母亲从未使用过QQ,也没有QQ账号。

陈女士多次与运营商沟通,但只获得了100元的退款,其余费用则无法返还。

她深感不满,认为运营商的行为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权益。

湖北的王先生(化名)同样对运营商的扣费行为表示质疑。

他父亲的手机号原本包含了多个流量包,但自从2023年开始,每月都会产生额外的流量费用,高达100-200元。

王先生认为,运营商在流量超出时,仅仅通过短信提醒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老年人往往不看短信,导致无法及时获知并调整套餐。

他认为运营商没有尽到告知提醒的义务,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类似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都普遍存在。

在新京报贝壳财经的报道中,有消费者反映其父亲与电信签订的“0元购机”合同,实际却收取了额外费用,还背上了“预授权冻结额度”。

而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中国联通、老人”“中国电信、老人”“中国移动、老年”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找到了数百至上千条投诉信息,其中大部分涉及扣费、流量费、套餐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涉及金额大小,更关乎老年人的消费权益和尊严。

那么,面对这些“糊涂账”,老年人的权益究竟该如何保障?首先,运营商作为服务提供者,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在办理业务时,他们应当真实、全面、准确地告知服务信息,包括收费标准、收费方式和期限等,确保老年人能够充分了解并做出选择。

同时,他们还应当加强对老年人消费群体的关注和保护,避免因为他们对智能手机操作的不熟悉而成为“消费陷阱”的受害者。

其次,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也应当加强对运营商的监管力度。

对于存在的违规行为,应当及时予以查处并公开曝光,以儆效尤。

同时,他们还应当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为老年人的消费权益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例如,可以参考《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为70/80岁以上的老年人制定特别的保护条款,确保他们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的关爱和保护。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当共同努力,为老年人创造一个更加友好、安全的消费环境。

子女应当加强对老年人的消费风险普及和教育,与他们保持密切的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识别并防范各种消费陷阱。

同时,社区、学校等机构也可以开展针对老年人的智能手机使用培训和消费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数字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工信部已经印发了《促进数字技术适老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明确要求规范企业面向老年人的营销宣传行为,严禁虚假宣传和恶意诱导老年人消费。

同时,还要求主要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建立客服热线,为老年人提供“人工直连”电话服务,确保他们的诉求能够得到及时响应和处理。

这些措施的实施,无疑将为老年人的消费权益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然而,要真正解决老年人手机套餐背后的“消费迷雾”问题,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