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健康,不在于吃,不在于睡,过了70岁,请遵守4条养骨准则
发布时间:2025-03-17 19:51 浏览量:4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大爷今年74岁,身体一直还算硬朗,但最近总感觉腰酸背痛,走路也不像以前那么稳当了。
邻居李婶比他还大两岁,天天能在公园里快走五六圈,精神头特别好。
张大爷忍不住问她:“你是不是每天吃啥补钙的东西,骨头咋这么结实?”
李婶笑着摆摆手,说:“吃啥倒是其次,关键是得会养!”
这句话让张大爷有点疑惑,骨头健康不是靠补钙吗?要是不在吃的上下功夫,那还能怎么养?
其实,骨骼的健康确实跟吃有关系,但远远不只是补钙那么简单。
很多老年人到了70岁以后,骨密度开始下降,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都会增加。
这个时候,光靠喝牛奶、吃钙片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骨骼健康更重要的是“用”——不光是营养够,还得让骨头保持活力。
就像一辆车,如果总是停在车库里不开,时间长了反而容易坏。
骨骼也是一样的,想要它结实,就得合理地“刺激”它,让它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
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很多老年人怕摔倒,就干脆减少活动,甚至整天窝在家里不愿意出门。
这样一来,骨骼的负重减少了,骨密度反而会下降得更快。
研究发现,经常活动的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比久坐不动的人低30%以上。
特别是负重类的运动,比如走路、爬楼梯、轻度的力量训练,都会刺激骨细胞,增加骨骼的密度,让它们保持“结实”状态。
相反,如果长期不运动,骨骼就会慢慢变得脆弱,哪怕轻轻摔一下,都可能引发骨折。
有人可能会说,年纪大了,腿脚本来就没年轻时候稳当,要是运动时摔了,岂不是更糟糕?
这个担心确实有道理,但解决办法并不是减少活动,而是训练平衡能力。
骨头的强壮不仅仅是密度的问题,肌肉、关节的灵活度,以及全身的协调性,都会影响到跌倒的风险。
很多老年人之所以容易摔倒,并不是骨骼的问题,而是反应慢、肌肉支撑力不足,导致一个小小的失衡就没办法稳住身体。
国外有研究发现,老年人如果每天练习简单的单腿站立、侧步走、坐姿起立等动作,坚持几个月后,跌倒的风险可以降低40%以上。
骨骼的健康,还和太阳有很大关系。
很多老年人都有个误区,觉得晒太阳会让皮肤变黑,或者怕紫外线对皮肤不好,就尽量待在室内。
但实际上,阳光是维生素D的最佳来源,而维生素D又是帮助钙吸收的关键。
很多人补了很多钙,但如果维生素D不足,这些钙根本进不了骨骼,只能白白浪费掉。
研究数据显示,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大约60%的人体内的维生素D水平低于正常值,长期缺乏维生素D的人,骨折的概率比正常人高一倍以上。
最好的补充方式,就是每天适量晒太阳,特别是上午10点前和下午4点后的阳光,含有最多的有益紫外线,可以帮助身体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
除了运动和阳光,睡眠对骨骼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很多人以为,睡眠不好最多就是精神状态差一点,但实际上,长期睡眠不足,会直接影响骨密度。
人体的骨骼代谢在夜间最为活跃,特别是在深度睡眠的时候,骨细胞的修复和再生速度最快。
如果长期睡眠质量不好,骨骼的新陈代谢就会受到影响,导致骨密度下降得更快。
有研究发现,长期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老年人,髋部骨折的风险比正常睡眠的人高出50%以上。
那么,有些人可能会问,如果一个人年纪大了,已经有骨质疏松的迹象,还有没有办法让骨骼变得更健康?
除了运动、晒太阳、保证睡眠,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骨骼恢复活力,让它们不再变得那么脆弱?
[1]魏巍.“养骨”运动[J].家庭科学,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