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见老年健身器材有了配置指南

发布时间:2025-03-18 19:53  浏览量:7

本报评论员 彭臻玉

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老年人健身需求与公共健身设施适老化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最新发布的《老年人健身器材配置指南(试行)》(下称《指南(试行)》),从器材分类、安全规范、配置原则等方面为适老化健身设施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社区活动中心、养老机构以及各类公园,无疑是绝大多数老年人进行健身活动的主要场所,但这些场所的健身器材普遍存在针对性不足、功能单一等问题,尤其是在一些户外空间,健身器材大多设计粗放,缺乏更新维护,部分器械因负荷强度大,甚至存在安全隐患,难以满足老年人迫切的健身需求。

实际上,在2022年,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曾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公共场所全民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工作的意见》,以加快解决器材安装不规范、管护不到位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其中就明确提到,要提高器材使用效益,在采购配建器材之前充分征询使用器材的群众意见,特别要考虑青少年、儿童、老年人的健身需求。此番出台的《指南(试行)》,可以说是对上述意见的有效补充,为老年人健身器材的配置提供了规范化方案。

《指南(试行)》明确提出老年人健身器材需具备“运动轻缓、操作简便、负荷适宜、可及时中止运动”等适老化特点,并分别就室外健身器材和室内健身器材按照功能加以分类,并提出器材宜采用便捷模块化设计,提高维护管理的便捷性,这些内容显然都是为了实现老年人健身器材的有效性、互动性和标准化,力图使老年人通过使用器材达到提高身体机能水平、体质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丰富老年文体服务。随着《指南(试行)》的发布,意味着我国在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适老化建设、规范引导公共场所配置老年人健身器材等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需要强调的是,仅有配置指南还不够,要让公共健身器材真正发挥出价值,始终处于健康服役状态,还需要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对没有尽到管护责任的公共健身器材接收方、管理部门,应当进行问责。只有各项政策协同落地,才能真正让银发族在安全、舒适的运动环境中乐享健康晚年。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