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就业参保率不足三分之一,老年贫困警钟已敲响

发布时间:2025-03-19 01:46  浏览量:3

近年来,我国灵活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已达2.5亿人,但参保率却不足三分之一,且自2024年保险制度改革后,弃保现象进一步加剧,参保人数已跌破5000万。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灵活就业群体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现实困境。综合分析,弃保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灵活就业人员需全额承担社保费用,包括本应由企业承担的部分。例如,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20%(职工仅需承担8%),医疗保险也需自行缴纳4%以上,两者合计占收入的24%以上,远高于职工群体的10%。

缴费基数连年上涨:社保缴费基数与社会平均工资挂钩,近年来社会平均工资持续增长,导致灵活就业人员缴费金额逐年攀升。例如,2024年上海灵活就业者最低月缴费用达2266元,北京为1771元,南宁为669元。

收入不稳定加剧负担: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群体收入波动大,年收入中需固定支出近万元用于社保,对多数人而言难以持续承担。

灵活就业人员虽缴纳高额费用,享受的保障却远少于企业职工:

1. 保障范围受限:仅覆盖医疗和养老保险,缺乏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障,而灵活就业者恰恰面临更高的职业风险。

2. 养老金回报率低:按最低标准缴费15年,退休后月养老金仅1-2千元,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若延迟退休至65岁,回本年龄将延长至72岁以上,但人均预期寿命仅为76岁左右,近半数人可能无法“回本”。

3. 中途退保损失大:若参保人未达退休年龄去世,仅能退还个人账户的40%,其余60%进入统筹账户不予返还,加剧了缴费的“沉没成本”担忧。

制度设计与政策衔接不足导致:

1. 缴费门槛僵化:最低缴费基数(60%社会平均工资)和固定缴费年限(15年)对收入不稳定群体缺乏弹性,断缴后无法补缴或调整。

2. 户籍限制与参保流程复杂:部分城市要求灵活就业者在户籍地参保,异地就业者难以衔接;尽管线上办理渠道逐步开放,但政策宣传不足,导致部分人选择违法挂靠代缴。

3. 延迟退休的叠加影响:政策延长缴费年限和退休年龄,使灵活就业者面临更长的缴费周期和更晚的养老金领取时间,进一步降低参保意愿。

其中疫情等突发事件让收入骤降迫使部分群体优先保障短期生计,暂停社保缴费;而部分灵活就业者认为统筹账户资金“被占用”,或担忧政策变化导致权益受损,转而选择储蓄或商业保险;一些年轻人认为退休遥远,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当下消费,或依赖家庭支持养老。

灵活就业人员弃保现象既是个人经济理性的选择,也是社保制度与新就业形态脱节的体现。若不能及时调整政策,将加剧老年贫困与社会保障基金压力。唯有通过制度创新与精准扶持,才能为这一庞大群体构建更和谐的人生。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