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对谈许鞍华:女性主义要从检讨自己开始,而非不假思索地争取 | 北影节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8  浏览量:10

“我喜欢拍的题材都是人家不要投资的,拍老年人,拍难民,他们都觉得莫名其妙。”昨日,导演许鞍华在北影节举办的电影大师班上这样说道,获得了全场掌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则认为,许鞍华像是一名电影界的"独行女侠",而这是对资本的不妥协,她走的电影之路在任何时代都注定十分艰难。

在这场主题为“女性独立影人的创作长路”的对谈活动上,戴锦华、导演文晏和许鞍华一起,探讨了许鞍华电影中对女性经历的关注,以及她晚年的创作转折点。

01 作为电影导演,女性主义要从自己出发

在戴锦华的回忆中,她第一次被许鞍华的电影征服是《女人,四十》,她也经常会在大学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自己对《天水围的日与夜》《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桃姐》的感受,而这些创作都关于一个女性导演镜头前的女性生活。

但是许鞍华坦言,自己是到了70多岁、“几乎没有性别分别的时候”才开始思考性别问题,以前只是因为自己身为女性、比较了解女性,才碰巧拍了那些故事。她也觉得,思考女性主义要从自己出发、从检讨自己开始,而非不假思索地争取:“我最近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特权乐园》,讲的是纳粹党的故事,但是那名纳粹的太太并不知道自己也是犯罪的一份子。”这一点在萧红的传记片《黄金年代》中也可以看出,许鞍华认为,这部片子不单讲女性,而是讲人生的迂回曲折,所以她拍完这部电影后回过头再看,总感觉里面的概念很好,但是段落和戏份不够,“如果多一些绑鞋带、吃饭的戏会更好,就不会太像蒙太奇。”

文晏也提及,自己创作电影时更多从自身出发,因为个人的视点是局限的,有太多谜题和未知,所以她会邀请观众跟着她一起参与叙述,从而跟电影发生比较密切的互动,这是比较好的讲述电影的方式。在刚开始创作时,她对性别的概念也很懵懂,但是由于有疑问,才会生发出思考,并且把这些摸索和思考放进了电影中。

戴锦华认为,许鞍华的作品序列本身就是一条长路,导演徐克曾说许的作品改变了香港电影的路径,扩大了创作空间和意识。但是许鞍华认为,有想法的不是自己,而是同代人和前辈,她讲起这样一个故事:“1975年,电影《侠女》拿到戛纳的奖,我就很高兴,但是谭家明(香港导演,亦曾任美术指导)说,我们不要拍这种电影,要拍现代电影,他想把以往被认为很老土的家庭伦理剧推到国际的位置,他在1975年拍的电视剧也都是新浪潮的前身,是他带着我们这些新导演拍戏、录音、做资料收集。”

许鞍华还提到,在80年代,真正冲出国际的其实是武打片,而不是新浪潮。不过,如今的情况又有变化:“他(谭家明)写了一封信给我,说如果有一天中国电影不是靠打斗跟绣花,而是靠真正的现代生活拿奖,那中国电影就行了”,这个预言果然成真了,两岸三地的电影都在发展,文晏的《嘉年华》也在威尼斯电影节得到了提名。

听到许的回应,戴锦华感慨道,只有女性创作者会回到历史环境中去思考,明白不管多伟大的天才都无法独自成就一个时代,男性却不会这样。她提到,女性出版人董秀玉曾被赞誉为打开了中国的历史新时期,她做出了和许鞍华类似的回答,认为是同代人和前辈为自己提供了便利和庇护。“这是一个有成就的女性会采取的态度,丝毫没有凸显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

02 创作转折点:老年生活与吃饭戏

创作到现在,许鞍华对电影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她认为那些感觉性的、并非实在的东西才是电影,电影讲究的是看法和感觉,而叙事可以放到电视剧里。以前偷着喜欢、看重的东西,现在可以光明正大地把它当做主轴了。而在戴锦华看来,《女人,四十》是许鞍华的创作转折点,在此之后,更多小人物和身边事出现在许的电影中,也有了更多系鞋带、吃饭的戏份。“我会跟年轻研究者们说,你们(对许导的作品)是过度解读,那不是专门选择角色来象征什么,那就是许导的朋友和生活。”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转变,是因为感到老之将至。许鞍华提到,40多岁时有人找自己拍关于老年人的纪录片,所以探访了很多老年人,突然想到自己也会老。于是隔了几年就拍了《女人,四十》这部关于阿兹海默症的电影。戴锦华补充说,失智失能老人不仅在电影中不可见,在社会论述中也不可见:“在我的认知中,《女人,四十》是第一部表现这一议题的华语电影,日本电影还要早一点。”

除了老年人问题,戴锦华还注意到许的电影中总有吃饭情节,她笑称,看过《天水围的日与夜》后她得出了一个很不理论的结论——不吃饭的电影都不是好电影,《天水围》就有独居老婆婆炖牛肉的细节描写。许鞍华觉得,自己一向特别注意细节,只不过有时候拍得到,有时候拍不到。“《天水围》的吃饭场面那么好看,是因为道具组菜做得特别好,拍的时候才烧出来,演员也吃得特别香,甚至都说不吃饭了,就要吃这个菜。里面炒鸡蛋的方式都不一样,有些还没有全熟,有些是熟透的,都是精心设计的。这样就对了,而不是让人装着吃。”

最后,三位对谈嘉宾也聊到了Sora和人工智能对电影导演的冲击,文晏从拍片起初就用数字化设备,虽然希望拍出胶片的质感,但是她也认为数字使电影门槛降低、应该拥抱便利。许鞍华也直言蛮喜欢技术发展,她对此一点都不难过:“拍的时候实在太方便了,用法也很平等和普及。”戴锦华补充道,这或许也是属于女性的开放心态,向所有可能性敞开,尽管自己仍会为胶片而哭泣,但是胶片的死亡并不可怕,如果电影要活下去,即使是数码电影业也没有关系。

标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