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睡早起不对?医生忠告:上年纪老年人,睡觉尽量要做到这几点!
发布时间:2025-03-21 11:53 浏览量:2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人一上了年纪,就觉得“早睡早起”是最好的养生方式,六点不到就起,晚上八点就钻进被窝,以为这样身体就能慢慢调回来。
可奇怪的是,有位患者明明每天作息规律,吃得也清淡,却常常白天犯困,晚上醒来两三次,精神一天不如一天,还开始出现血压波动、心慌气短的情况。
这个问题,其实不少老年人都有,但真正注意到背后睡眠节律不对的人却不多。研究发现,年纪大了之后,身体对睡眠的需求和方式都悄悄变了,早睡早起这事儿,并不是谁做了都合适。
睡得太早、起得太早、躺床时间太长,反而可能打乱生物钟,让身体越休息越疲惫。睡眠这件事,不能靠“习惯”,得靠“合适”。
我在医院工作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一些老人,说自己坚持早上五点半起床,还挺骄傲地说这是多年的好习惯。
可问题是,他们白天经常打盹,晚上八点不到就犯困,有时候凌晨两三点醒了之后就怎么都睡不着。
有位患者,退休前做了几十年轮班制的活,退休之后觉得终于可以规律作息了,就每天坚持早睡早起,可他血压总是早上飙高、晚上又低得厉害,人也精神不济。
后来我们给他做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发现早上四点半到六点这段时间,交感神经兴奋得厉害,血压跳得特别快,那段时间起床对他的身体反而是个刺激。
这其实是跟人体的昼夜节律有关系,人的体温、激素分泌、血压变化这些东西都有一定的节律,老年人尤其敏感。
清晨起床太早,身体还处在所谓的“生理低谷”里,血管没完全扩开,肾上腺素开始释放了,但血压调节能力又跟不上,就容易出问题。
有研究指出,那段时间是全天心梗和脑卒中发生率最高的时间段之一,年轻人能扛得住,但老年人的血管壁已经老化,血流一冲击,就容易出现微小血管破裂,或者引起血管痉挛。
所以早起不是不好,但不要设定一个“非得几点起”的目标,身体自然醒,是最好的起床信号。睡眠质量比时间点更重要,别为了赶所谓的“养生时间表”,反而让自己陷入过早启动身体的尴尬局面。
有位患者,总觉得“养生”就是得早早躺下,每晚八点就关灯,闭上眼也不管睡不睡得着,可问题是她经常半夜醒来两三次,凌晨三点以后再也睡不着,天还没亮就在屋里转来转去,后来白天头昏眼花,心情也越来越差。
她的问题就在于“提前压睡”。人年纪大了之后,褪黑素分泌时间会提前,但不代表就得赶着早早入睡。
如果白天活动量不够,思维刺激也少,强行把入睡时间往前提,反而会造成“假性睡眠”:身体还没到真正的生理准备期,硬是躺在床上等睡意,结果就是浅睡多、深睡少,夜间醒来次数增多,白天反而更疲惫。
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深睡时间本身就比年轻人短,但如果入睡时间过早,大脑皮层兴奋度还没下降,睡眠结构就会被打乱,最深层的恢复性睡眠就会被压缩掉。
那种“躺了十个小时却像没睡一样”的感觉,其实很常见。所以说,晚点睡不是罪,只要你能保持一个稳定的入睡节律,让身体和大脑真正同步进入休眠状态,哪怕晚上十点半睡,早上六点半起,效果也远比八点入睡、三点醒来要强。
我见过太多老年人把床当成万能的休息场所,白天小睡、晚上睡觉,连看书、听广播也都在床上,结果是——一到晚上,反而睡不着觉。
有位患者就是这样,身体没啥病,但睡眠一直不好,每晚十点就躺床上,可总要折腾到十二点才睡着,夜里还频繁醒来。问题根本不在身体,而是在“床的意义”被他自己搞乱了。
这其实是睡眠行为学的范畴。床本来就是给睡眠设定的一个条件反射环境,像小时候一上床就犯困的感觉,其实就是大脑在帮你区分“这里是该睡觉的地方”。
但如果你在床上做了太多和睡觉无关的事情,大脑会误以为床是用来清醒的地方,于是就会弱化睡意的条件反射。一旦这层关联断了,哪怕你身体很累,躺在床上也睡不着。
有位患者,退休之后一直坚持关着窗帘睡觉,觉得这样不受外界干扰,能睡得更安稳。可是他经常起床后晕乎乎的,感觉像没醒一样,白天犯困,晚上也不容易入睡。
检查后没啥大问题,后来我们建议他把窗帘稍微打开一点,让早上的自然光进来,结果过了两周,他竟然说自己白天精神多了,晚上也更容易入睡。
这背后其实是生物钟的调节问题。人有一个“昼夜节律系统”,它靠脑内一个叫做视交叉上核的东西控制,这个系统受外界光线刺激来同步自身节律。
特别是早晨的自然光,它含有丰富的蓝光波段,能激活体内褪黑素的清除、提高皮质醇的分泌,让身体从“休眠状态”真正过渡到“清醒状态”。
而如果早上起床后,眼睛接触不到足够的自然光,身体就像“还在夜晚”,生物钟同步延迟,白天昏昏沉沉,到了晚上反而清醒得快。
研究显示,老年人的视交叉上核本身就退化得快,对光线的感知减弱,如果再不通过外界补偿,很容易让生物钟乱套。
日出之后能有十几分钟的自然光照射,就能有效让体内激素节律同步化,让人白天更精神、晚上更容易困,不需要靠药物催眠,也不需要强迫入睡。别小看这点晨光,它是最自然的“生理开关”。
睡觉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几点上床、几点起床”的问题,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特别是上了年纪之后,身体更怕乱节奏、怕突变、怕刺激。
规律的生活不代表一板一眼地“早睡早起”,而是要顺应身体的节律,让所有系统慢慢过渡、有序运作,这才是真正的养生。睡得对,比睡得早更重要。别被“老观念”绑住了手脚,科学睡眠才是上了年纪最实在的健康投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老年人的睡觉问题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熊玮 ,交泰丸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武汉市中医医院,2024-07-11
- 上一篇:风的季节
- 下一篇:以案说法丨株洲市交警支队对中老年人典型交通事故警示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