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过后,乍暖还寒,患有三高的老年人少做3件事,藏好体内阳气
发布时间:2025-03-21 17:07 浏览量: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春分一过,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一会儿热得像夏天,一会儿又冷得像回了冬天,叫人一点儿准备都没有。
对年轻人来说,这种气温变化顶多是衣服穿多穿少的事,但对那些上了年纪、身体里背着“三高”炸弹的老年人来说,这时候却是个大坎儿。
别小看了这春天的“倒春寒”,它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危险,真正厉害的是它背后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气温在一天里忽冷忽热,看着太阳挺毒,实则风还透着凉,这种“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老年人身体的阳气最容易泄。
阳气一散,身体的根本也就乱了。
很多人只知道春天是养肝的好时节,结果一个劲儿地吃青菜、喝水、练太极,倒是好心办坏事,忽视了真正影响健康的一些行为,反而加重了三高。
其实啊,这时候有三件事,是老年人尤其要注意别做的。偏偏这三件事,很多人还觉得是“养生”,实则是在给身体“添乱”。
第一个事儿,说出来可能让人有点犯迷糊,就是“喝浓茶解乏”。
春天风一吹,气压一低,容易犯困,有些人一觉睡不醒,干脆端起一杯浓茶提提神。
但这茶喝下去,身体反应可比想象的大得多。茶叶里有咖啡碱,能让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对高血压的人来说,简直就是火上浇油。
有数据显示,一杯200ml的浓茶,咖啡碱含量约为70mg,能让收缩压平均升高4~6mmHg。
别小看这几个数字,对一个血压控制不稳定的老人来说,可能就是脑血栓和没事之间的距离。
而且茶性偏寒,春天阳气刚刚升发,寒凉之物最容易侵体,阳虚体质的老年人一喝,手脚冰凉、胃口下降、晚上更睡不着觉,这些都不是小毛病。
特别是早晨空腹喝茶,不光刺激胃黏膜,还容易让胆固醇吸收效率提高,血脂说不定还更高了。
很多人还以为喝茶能降脂,其实得看怎么喝、什么时候喝、喝多少、喝什么茶,稍微错点儿火候,全是反效果。
第二件事,更让人想不到——就是“穿得太厚”。别急着笑,这事儿真不少人栽了。
春天冷飕飕的时候,老年人怕冷就猛穿,毛裤加棉裤,羽绒服底下还套个羊绒背心,结果身上热得出汗,汗一凉,风一吹,寒气就钻进去了。
尤其是腘窝、后颈和肚脐这几个关键部位,一旦着凉,问题就出来了。
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差,冷热交替的刺激容易引起血管收缩加剧,血压波动剧烈。
国内一项调查发现,春季因气温波动导致血压升高的老年人比例高达27%,而这其中,80%以上都是穿衣不当导致的体温波动。
更麻烦的是,捂太久还会让阳气郁住出不来,阳气本该春天顺势上升,结果被汗湿一闷,等于把好不容易集起来的能量又散了。
有人还会在这时候去蒸桑拿出汗“排毒”,结果越蒸阳气越虚,整个人跟抽掉了芯儿一样,脸色发白,心跳加快,还容易低血糖。这不是养生,是拆台。
第三个最容易忽略的,居然是“坐着不动”。
很多老人怕风怕冷,一进春天就老宅着,沙发上坐着看电视,一坐就是一整天,还觉得不出门就不会得病。
实际上,这正中“阳气不升”的大忌。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候,身体也一样,阳气必须动才能生,动才能散。
长期静坐,气血运行受阻,阳气郁滞,三高自然容易发作。
特别是高血糖的人,春天代谢原本就比冬天快一点,如果不运动,血糖波动更大。
有研究表明,老年糖尿病患者如果每天久坐超过6小时,发生餐后高血糖的概率比每天活动3小时以上的人高出近40%。
这还不算,长时间不动还容易形成血栓,尤其在腿部静脉,血液循环差,加上气温忽冷忽热,正是中风的高发时段。
有的老人坐着看电视,腿上搭个毯子,觉得暖和,其实静脉压得更紧,阳气更出不去,等站起来头晕、恶心的,早就不是个例。
上面这三件事,听着都不是啥大事,喝茶、穿衣、坐着,可一旦放在春分过后的这段“拐点”上,那就成了引发三高波动的直接导火索。
但话说回来,真正让阳气受损的,还不是这三件事本身,而是——“春天不晒后背”。
没错,就是晒后背。这个看起来像古人那套养生说法的动作,其实早在不少研究里就找到根据。
中医说“背为阳”,背部是阳气运行的重要通道,尤其是督脉贯穿全身,从头到脚都在背上,阳气升不升,就看背上有没有“阳光照”。
现代医学也支持这一点——背部皮肤是维生素D合成的主力区域之一。
晒太阳的时候,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刺激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生成维生素D,而维生素D不仅仅管骨头,更与血压、血糖和血脂调节密切相关。
美国的一项长期跟踪研究发现,维生素D水平低于30 ng/ml的人群,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提升了将近65%。
而春季正是阳光变强、日照变长的开始,这时候不趁着阳光出来晒一晒后背,不仅错过了补D的好时机,也让阳气丢了一大半。
阳气就像锅里的水,不动不热。晒后背这动作,看着简单,其实是调动阳气运行最直接的办法。
很多老年人春天爱晒太阳,却穿着棉背心裹着,阳光都被衣服挡住了。
真正有效的,是晒“肉”,特别是脊柱正中、肩胛骨中间这段,能热到这儿的阳光,才有用。
晒后背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刺激褐色脂肪活性。
这个脂肪不是那种堆肚子上的坏家伙,而是专门帮身体产热、调节能量的“好脂肪”。
医学界发现,褐色脂肪越活跃,血糖调节能力越好,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越高,对糖尿病控制是正面作用。
而后背,正是褐色脂肪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你说这阳气藏在哪儿?不就是藏在后背这块“被忽视的宝地”吗?
说了这么多,也不是让人去追太阳跑,而是该出门的时候就别窝着。
哪怕在阳台上,找个不刮风的中午,穿少点儿,背对着阳光站个十五分钟,哪怕就是一会儿,身体也会有反应。
老年人总怕冷,其实大多数时候不是外面太冷,是身体太虚,阳气提不上来。
而阳气从哪儿来?从春天的阳光里来,从这些看起来不靠谱的小动作里来。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阳气真的这么关键,那是不是只要阳气够足,三高就不容易发作?
其实这个问题,答案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是”或“不是”。
阳气充足确实能提高机体代谢水平、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但阳气旺不代表三高就能自愈。
它更像是打地基的过程,阳气强,身体“根基”稳,那些因为代谢紊乱引起的血压、血糖、血脂问题,才有可能慢慢被修复。
德国一项跨年龄层的临床数据追踪显示,那些基础体温偏低、易寒体质的老年人,在三高的合并症出现率上,远高于阳虚体质较轻的人群。
而在日常行为中,像坚持日晒、规律活动、饮食顺时、睡眠同步天时这几类“阳气充足行为”,其对三高的缓解效果并不输于轻药物干预组。
这组数据提示,人身上的阳气,其实和药一样,关键是怎么用。
所以,阳气足与三高的控制,是一个互相扶持的过程。
靠阳气“压”住三高是不现实的,但没有阳气做支撑,再多药也治不了根。
这个春天,不妨问问自己:背晒了吗?阳气升了吗?
要真能每天晒一晒后背,说不定,阳气就悄悄把命守住了。
吕安娜.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三高患者血压、血糖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2-12-25